毕业季临近,警惕求职陷阱!

核心提示: 每年这时候,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此挖“坑”设陷,利用“高薪低门槛”“付费内推”“付费实习”等手段诈骗钱财,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甚至误导、诱骗一些大学生从事传销、信息网络犯罪等活动,值得警惕。

本报记者马骏

随着毕业季临近,一波高校毕业生求职高峰期也将到来。每年这时候,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此挖“坑”设陷,利用“高薪低门槛”“付费内推”“付费实习”等手段诈骗钱财,损害毕业生就业权益,甚至误导、诱骗一些大学生从事传销、信息网络犯罪等活动,值得警惕。

去年大学毕业后,小俞通过某直聘求职平台找工作。当时,她在网上发现了一家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正在面试“网络优化”的岗位。其间,对方以“岗前培训”的名义,让小俞下载了一款手机App,并让小俞交一笔2000元的培训费,称这笔费用会在小俞正式参加后补发在工资里。然而,培训结束后,该公司并没有按照协议约定让小俞入职,而是让小俞另谋出路,这笔培训费也打了水漂。

市民小刘告诉记者,几年前,她刚走出校园时,一家公司就向她抛出了橄榄枝。投入工作后,公司方面称小刘得先实习一段时间,看其表现再决定是否录用。当小刘工作了一个多月后,公司以小刘需更多历练为由,一再推迟签合同,而所谓的实习期薪水便只有每天一张公司食堂的饭票。之后,小刘选择了离开。而之前的工作,小刘也自认白干了。

大学毕业两年的小周称,他在毕业时便收到了一家公司发来的电子邮件,通知他去面试,但小周从未向该公司投送过简历。为了安全起见,他决定先上网查一下,却并没有查到该公司的相关信息。小周觉得其中有猫腻,便没有理会。没想到,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小周多次收到类似邮件。这让小周觉得对方一定有问题。

此外,一些年轻市民在受访时表示,他们或亲身经历或听说过“求职诈骗”的情况。“有的公司说是招聘员工,其实是骗求职者下载一些App做任务、刷单。”一位市民说,“一开始,对方会给一点甜头,让人觉得有利可图。但很快就会利用各种手法把人给套进去,骗人钱财。”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般正规用人单位会向求职毕业生说明试用期,即使求职毕业生在试用期没有通过,也会得到相应报酬。至于培训费,一般由用人单位承担。求职者如果接到一些自己并不熟知或并未投递过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前往面试。此外,求职者千万得小心求职骗局。骗子一般会伪装成企业人事,利用招聘平台广撒网,邀请求职者做简单任务并给予奖励。取得求职者信任后,就要求加大任务金额,接着以未达到任务量、程序出问题等各种理由,要求其继续刷单。为了收回之前投入的本金,求职者往往会不由自主地陷入刷单套路,无法自拔。

业内人士提醒,毕业生应注意增强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加强就业风险防范,提升风险防范能力,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此外,相关部门应强化网络监督,切实加强对网络招聘平台审核管理,通过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企业黑名单等机制,逐步完善就业信息市场,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规范的就业信息了解途径,避免其盲目择业。

>>>防范“求职陷阱”小贴士:

1.选择正规招聘渠道,警惕高薪骗局。求职时,应选择安全可靠的大平台或向官方招聘网站投递简历;接到陌生来电时,注意辨别真伪,切勿泄露个人信息。

2.提前了解应聘公司,谨慎签订就业协议。可提前在专业平台查询企业的注册信息是否规范、合法;正规的企业和机构,不会在招聘环节收取费用,更不会涉及网络贷款;签订劳动合同时,应谨慎阅读,注意警惕不合理条款,保护自身合法权益,避免被骗。

3.发现被骗及时报警。如果不慎遭遇“求职诈骗”,应尽快报警,注意保护自身安全,并保留相关聊天截图、通话录音等作为证据。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