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东青村:产业兴 环境美 村民乐

核心提示: 走进开发区东青村,种粮大户王文刚正穿梭于田间,仔细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小麦长势非常好,收割时间预计在6月8日左右,小麦亩产预计超900斤。

本报记者 沈欣

走进开发区东青村,种粮大户王文刚正穿梭于田间,仔细查看小麦的生长情况。他告诉记者,今年小麦长势非常好,收割时间预计在6月8日左右,小麦亩产预计超900斤。

2018年,王文刚从安徽来到我市,在东青村承包了350余亩土地种植粮食。说起自己这些年的经历,王文刚很是感慨,“在我成为种粮大户之初,就得到了村里许多政策支持和技术帮助。”2020年,“东青农业群”微信群里的一则关于“犁耕深翻”技术的信息引起了王文刚的注意。“找村委会了解情况后,我觉得‘犁耕深翻’技术很有前景,就拿出150亩地开始尝试。”王文刚说,第二年,通过“犁耕深翻”技术种植的粮食获得大丰收,小麦产量从每亩750斤增产到900多斤,增幅超过20%。

因此受益的粮食种植户不止王文刚一人。有好的惠农政策和种植技术,东青村均第一时间通知种植户。“我们村是农业大村,推广先进技术和宣传惠民政策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东青村党委书记陈志然说。

土地肥、环境好是东青村的一大特点,有着3500多亩耕地的东青村将粮食产量和农户增收作为一项重点工作。2017年,东青村党委带领村民实行土地流转,创立东阳农机合作社,村民以地入股,让粮食种植集中化、高产化。通过组织种植户开展实地观摩、技能培训、专业指导等多种方式,有力提升现有设施条件下农业技术水平及种植技术能力,并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去年11月,东青村联合云上阳光公益基金会共同开发“共享农田”公益项目,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同时,东青村出资建造了粮食烘干房,方便种植户把粮食烘干,实现农村产业规模化发展,并鼓励引导广大种植户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目前,东青村小麦平均亩产量为900~1000斤,水稻平均亩产量为1200~1400斤,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2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7万元。

种植户获得了不菲的收益,村民也富了起来,今年70岁的村民甘玉正就是其中一位。“我的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再加上平时在种粮大户的农场做农活,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比自己种田的收入多。”甘玉正高兴地告诉记者。

产业兴,更要环境美。近年来,东青村一直将村庄环境整治纳入工作重点,先后对辖区排湾村、三城桥、后东顶等9个自然村开展化粪池改厕工作,对陈沟西、前东顶、洪家等5个自然村进行污水管网改造,并对人居环境进行整治,成功将洪家村和前东顶村打造成“美丽宜居村庄”。同时,东青村还开展“弘扬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文艺演出、元宵节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村民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双重满足。

“现在环境好了,我们村住在城里的年轻人,周末都喜欢带上孩子回来玩一玩。”东青村前东顶自然村村民王云亮说,原来村里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经过这几年的环境整治,铺上了水泥路,安装了休闲运动器材,整个村子面貌焕然一新,让人感觉很舒服。

“粮食增产增收不仅为村民和种粮大户增加了收入,也为我市牢牢守住耕地红线、维护我市粮食产量稳定作出了应有贡献。今年,我们的目标是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7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达2.8万元。”陈志然信心满满地说,下一步,东青村将加强惠农政策的宣传,抓住各种有利条件,用好资源,进一步激发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依托独有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优势,着力发展设施农业,产出高质高量的小麦和水稻,助推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