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知县”后人千里来丹寻根溯源

核心提示: 近日,70岁的刘志忠携妻子从千里之外的甘肃陇西县来到丹阳寻根溯源。

本报记者 马骏

 

859e

图为刘志忠夫妇走访新河桥。

4aea4

图为刘志忠向有关部门赠书。 记者 马骏 摄

“这次来丹阳,我看到了先祖留下的‘痕迹’,也感受到了丹阳这座小城的美好。”近日,70岁的刘志忠携妻子从千里之外的甘肃陇西县来到丹阳寻根溯源。据了解,刘志忠的先祖刘炳青曾在晚清时期任丹阳知县,为丹阳这座城市做过不少贡献,也为丹阳的百姓做过许多善事。

“我是刘炳青的第五代后人,之前从未来过丹阳,但我在孩提时就已经知道丹阳这个地方了。”刘志忠说,“我的父亲在世时搜集了很多关于刘炳青写的文章。在我小的时候,祖母经常把这些文章拿出来给我看,让我学,教育我成才,更教育我成人。这些文章中就不乏他在丹阳任知县时记录下的一些事。”不久前,刘志忠与其子编纂了《陇西晚清进士刘炳青》一书,也萌生了到丹阳来走一走的想法。此行,刘志忠既是来赠书的,也是来寻根溯源的。

据悉,《陇西晚清进士刘炳青》一书精选了刘炳青的乡试朱卷,书法作品、对联、文稿、书信、墓志铭、进士及第碑刻、匾额及名人为其撰写的家传、跋、挽词和挽联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收藏价值,其中不乏一些与丹阳有关的文字记载。

“传承家族历史和文化,继承先祖先辈的遗德遗风,是修养我们自身思想和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责任。这既是发掘家族历史,更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刘志忠回忆说,“我从小就读刘炳青的文章,他这一生的经历、作为以及他传承下的家风家训,使我懂得了在顺境中勇于担当,鼓足干劲;在逆境时要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拼搏。”

“根据《光绪丹阳县志》《丹阳县续志》等相关文献记载,刘炳青是在1898年任丹阳知县的,任期4年,离任后又曾重返丹阳主政过一段时间。”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卢政曾撰写《丹阳知县刘炳青》一文,“当时写刘炳青时,能查到的文献材料并不多,而且比较零散。而《陇西晚清进士刘炳青》一书中记述的内容较为详尽,对我们丹阳相关历史材料来说,也是填补了一块重要内容。”

卢政介绍,刘炳青在丹阳任知县期间,勤政爱民,力布德政,做了许多善事,赢得了好口碑。公务之余,他还常常下乡访农,在田间指导农民耕作之法,帮助疏沟浚渠,确保旱涝有备,田地丰收。

“据史料记载,刘炳青在任期间,了解到练湖8个涵洞已失修多年,有的已倒塌,失去泄洪功用,于是筹措资金,摊派劳动力,很快就修复了这8个涵洞;有一年丹阳暴雨成灾,镇江太守主张平价出售官仓储粮来救助灾民,刘炳青则认为灾后百姓财物已尽,根本无资购粮,应当开仓放粮,抢救生命,便奏请朝廷恩准,散粮赈济灾民;丹阳的新河桥年久失修,百姓出行不便,刘炳青亲自主持了该桥的重建工程,至今石桥尚存,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值得一提的是,刘炳青在任时开设了丹阳历史上第一个邮政机构,当时叫作邮务局。”卢政说,“当刘炳青要调任时,丹阳乡亲父老怀念其恩德,自发夹道哭泣送行,并赠‘万民伞’,歌功绩,颂德政。可以说,在丹阳历史中,刘炳青是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