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色预警下,直击城市“呼吸守护者”的周末坚守

核心提示: 22日16时,我市重污染天气预警由黄转橙,为整个城市按下了减排减污的“加速键”。当大多数市民减少外出时,丹阳生态环境局的“战士们”却集体“逆行”,奔赴工厂企业、建筑工地和乡村田埂,用一场周末无眠的坚守,拉开了守护“丹阳蓝”的应急攻坚战,用行动为城市的呼吸系统保驾护航。

本报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陶剑

22日16时,我市重污染天气预警由黄转橙,为整个城市按下了减排减污的“加速键”。当大多数市民减少外出时,丹阳生态环境局的“战士们”却集体“逆行”,奔赴工厂企业、建筑工地和乡村田埂,用一场周末无眠的坚守,拉开了守护“丹阳蓝”的应急攻坚战,用行动为城市的呼吸系统保驾护航。

快响应:从部署到出击,分秒必争

11月22日,根据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升级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的通知》,受不利气象条件及区域污染传输影响,全省空气质量面临严峻挑战。据此,我市于11月22日16时起,将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措施升级,正式启动橙色预警。

“预警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丹阳生态环境局局长罗元清表示,“升级橙色预警后,我们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全局秉持‘快响应、严管控、实举措’原则,放弃休息,全力削减污染峰值。”

当天,该局召开紧急调度会议后,由副局长陈永鑫、肖雄林和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王坚分别带队,多路执法人员直奔一线。他们聚焦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前往高值点位排查,在上风向区域督查秸秆禁烧,并推动重点企业严格落实限产减排,将应急管控措施全面落地。

严管控:昼夜连续,筑牢防线

“多查一处现场,多测一组数据,就可能为空气质量减轻一分负担。”22日21时30分,该局大气科科长司马雪琴与同事仍在云阳街道振兴路巡查扬尘点位,这已是她们当晚走访的第4个点位。寒夜里,这群环保卫士的身影与灯光交织,筑起一道坚实的防线。

次日清晨,市攻坚办成员已分组抵达明月光学眼镜有限公司、中日(丹阳)智造创新合作园等企业,开展现场督查。“从用电监控数据看,企业已落实限产,但我们必须现场核实,杜绝任何漏洞。”市攻坚办综合组负责人朱雯说。

实举措:舍小家为大家,行动诠释担当

“爸爸,周末又要上班吗?”面对未满两岁孩子的提问,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一所所长陈建中安慰道:“爸爸要去和同事们一起‘打怪兽’,一个叫‘污染’的怪兽,这样你和小朋友们才能看到蓝蓝的天空。”

说罢,他转身赶往江苏大力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圣象实业(江苏)有限公司等现场,核查企业应急管控落实情况。

这个周末,无数像陈建中一样的“环保人”穿梭于工地、紧盯监控平台,用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此同时,在另一边的乡村田野,同样有一群人走在田埂上,进行秸秆禁烧督查。“大爷,现在橙色预警,秸秆一点也不能烧,请大家一定要理解和支持。”一环保工作人员耐心地向一农户宣传秸秆禁烧,“我们多走一里路,多宣传一户人家,就可能避免一个污染高值点的出现。”这群“田埂上的守望者”,用脚步丈量责任,严防露天焚烧的“第一把火”,为守护区域空气质量贡献着不可或缺的力量。

用担当筑牢防线,静候每一片澄澈晴空

从白天到黑夜,从街巷到园区,丹阳环保人正以“辛苦指数”换取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

“守护清新空气和澄澈晴空,是我们的职责。”该局副局长陈永鑫表示,“市民能推开窗放心呼吸,就是我们最大的价值。”谈及下一步工作,他表示,该局将保持应急状态不松懈,持续聚焦工业减排、扬尘管控和移动源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大执法检查与科技帮扶力度。同时,加强部门联动与区域协同,致力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直至预警彻底解除,并以此次应急响应为契机,不断巩固和深化长效管理机制,坚定不移地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橙色预警仍未解除,这场蓝天守护行动还在持续。正是这些环保卫士的默默奉献,为丹阳筑起了看得见、靠得住的生态环境安全防线。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