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常州武进区前黄镇郭鲁合作社300亩高标准农田里,稻子即将成熟,等待开镰。
在合作社仓库内,56岁的郭飞细致地检查着每台农用机械;“95后”女儿郭楠在田埂上操作无人机,指尖在显示屏上轻点,“无人机的作用可大了,喷洒农药的话,两分钟,一亩地的喷洒工作就能完成”。
金黄色的稻田、高科技农业机械、大型冷库、研学课堂,还有香喷喷的“前黄大米拿铁”……看着女儿打造的“超级大农场”雏形初现,郭飞这个“老把式”既欣慰又骄傲:“现在的农民,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了。”详情请见
10月中旬,常州武进区前黄镇郭鲁合作社300亩高标准农田里,稻子即将成熟,等待开镰。
在合作社仓库内,56岁的郭飞细致地检查着每台农用机械;“95后”女儿郭楠在田埂上操作无人机,指尖在显示屏上轻点,“无人机的作用可大了,喷洒农药的话,两分钟,一亩地的喷洒工作就能完成”。
金黄色的稻田、高科技农业机械、大型冷库、研学课堂,还有香喷喷的“前黄大米拿铁”……看着女儿打造的“超级大农场”雏形初现,郭飞这个“老把式”既欣慰又骄傲:“现在的农民,彻底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了。”详情请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