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场秋粮丰收底气十足!”

核心提示: 金秋时节,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水稻,作为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镇江市卓越“新农人”的延陵镇种粮大户史杨平难掩喜悦,“按照老专家团队的指导,我紧盯当下天气情况,结合水稻田间生长现状,抓实抓好后期管理,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我市银发人才定期精准指导护航水稻生产。金秋十月,面对长势喜人的水稻,“新农人”史杨平难掩喜悦——

“今年农场秋粮丰收底气十足!”

111

图为老专家周铭成在田间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记者 须俊 摄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建平 罗艳

“现在水稻已进入灌浆结实后期,你看,这些新品种秆壮穗大,长势坚挺,颗粒饱满,彰显着高产的潜力。”金秋时节,看着眼前长势喜人的水稻,作为江苏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镇江市卓越“新农人”的延陵镇种粮大户史杨平难掩喜悦,“按照老专家团队的指导,我紧盯当下天气情况,结合水稻田间生长现状,抓实抓好后期管理,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国庆中节“双节”前夕,市委老干部局、市老年人才服中心会同市关工委“三扶两创”工作小组有关负责人,与镇江市银发人才工作站“周铭成乡村振兴团队”一道深入延陵镇延星村田间地头,为杨平家庭农场的水稻后期生产精准把脉,指导“新农人”持续做好后期田间管理。自2024年周铭成领衔的乡村振兴银发人才团队成立以来,在市委老干部局和市老科协的引领下,这支老专家服务团队便与全市10个从事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挂钩,围绕“春日助耕、夏日助长、秋日助收、冬日助销”开展零距离服务工作,这已成为他们的一项常态化义务工作。

十月的乡村田野上,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摇曳,散发着阵阵稻香。在观摩了连片成方的镇糯品种后,大家被另一方茎秆粗壮、整齐划一、穗大粒多的水稻田块所吸引,纷纷驻足田头观看。“这方生长健壮的水稻是我们农场引进的新品杂交粳稻,今年试种了200亩。它每穗粒数有300粒左右,最多穗粒数每穗能达400粒。按照杂交粳稻市场收购价格,每亩稻谷的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史杨平指着田头长势葱郁的杂交粳稻乐滋滋地说道。

杨平家庭农场成立于2016年,现有水稻种植面积近2000亩。近年来,他以“科技种田+智慧服务”为笔,潜心描绘农业提质增效“新丰景”。利用农场设施齐全的农机装备,杨平家庭农场不但实现粮食生产的全程全面机械化,还成功创成丹阳市“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在老专家的指导下,史杨平悉心钻研农业技术,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封闭除草控草害的方法,保证小麦、水稻生长期间不受草害干扰,且在后期田管中,用药次数要少于其他农户,为粮食丰产丰收夯实了基础,有效促进了粮食生产的降本增效。2024年,农场的小麦、水稻单产分别达到1100斤和1300斤左右,规模化种粮和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总收入有125万元。并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南京农业大学教学实践基地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新兴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

银发专家团队对杨平家庭农场新品种示范方内展示的多个水稻品种进行实地观摩后,听取了农场在科技兴农、科技联农带农方面的情况汇报,对其创业创新取得的成绩给予赞赏与肯定。

据周铭成介绍,近年来,经过“牵线搭桥”,他们已帮助杨平家庭农场引进并示范种植了沪软玉一号、新品杂交粳稻、优质糯稻等十多个新品种。同时,农场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生态和品牌打造为特色,大力推广水稻机插绿色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农场生产的稻米先后获得“镇江好大米金奖”“江苏好大米特等奖第一名”。目前,农场示范的新品水稻示范方将迎来我市及省种业部门组织的大型观摩考察。周铭成提醒史杨平:水稻生长后期要坚持干湿交替,保持清水硬板,确保水稻后期土、水、气协调,提高根系活力和叶片光合能力,增加光合积累,提高水稻结实率和千粒重。如果遇有大雨天气的话,要注意排除田间积水和防止穗发芽。

“在老专家定期精准指导护航下,田野里‘丰’景正在铺展,农场秋粮丰收可以说底气十足!”史杨平透露,预计下月上旬农场的水稻将陆续收割,他将抢抓后期管理,加强农机调度,确保秋熟“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到手”。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