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亮了、车通了、诈骗防住了……
丹北镇中心社区利用“网格+”解密“枫”景密码
本报记者 陈静
在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网格作为最小单元,正日益成为服务群众、维护平安、凝聚合力的关键支点。
近年来,我市各镇(街道)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前移。其中,丹北镇中心社区创新探索“网格+”基层治理新模式,通过“网格+民生”“网格+警格”“网格+部门”多元联动,将治理“末梢”变为服务“前哨”,逐步构建起党建引领、多元共治、精细智慧的基层治理体系,绘就了一幅独具特色的丹阳网格新“枫”景。
“楼道灯不亮,一个电话就有人来修,太方便了!”家住丹北镇中心社区的李阿姨点赞道。这背后,是社区推行“网格+物业”协同服务模式的生动体现。
中心社区积极推动网格员与物业企业高效联动,建立“网格—物业”24小时联络机制,对居民反映的楼道照明、管道漏水、环境保洁等民生问题,做到“即知即改、快速响应”。同时,社区设立便民服务点,定期开展义诊、理发、家电维修等志愿服务,将温暖送到居民家门口,通过“小网格”撬动“大服务”,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具实效。
“刷单返利是陷阱,大家千万别上当!”在社区宣传栏前,社区民警正结合真实案例向居民讲解反诈知识,一旁的网格员则同步在居民微信群推送最新诈骗手法提醒。
这是中心社区“网格+警格”深度融合的日常场景。网格员与社区民警联合开展入户走访、信息采集和安全隐患排查,重点检查居民用水、用电、用气安全及消防通道畅通情况,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置。在反诈宣传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双线并进——民警“面对面”讲解典型案例,网格员“点对点”推送防骗信息,构建起立体化反诈“防火墙”,让平安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面对小区停车难、乱停车等问题,单靠社区力量往往力不从心。中心社区以网格为阵地,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一线,实现“网格吹哨、部门报到”。
近日,网格员在巡查中接到居民反映,部分车辆乱停乱放,挤占本就紧张的停车位。网格员立即上报,联动辖区交警、城管执法队员开展集中整治。执法部门对违停车辆逐一登记、联系车主,对无法联系的车辆依法拖移,迅速为居民腾出多个停车位,赢得群众纷纷点赞。这一“网格+部门”联动机制,有效破解了基层治理中的“看得见管不着”难题。
从“网格+民生”的温情服务,到“网格+警格”的平安守护,再到“网格+部门”的协同共治,丹北镇中心社区以“小网格”托起“大治理”,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下一步,该社区将持续深耕“网格+”模式内涵,在服务精细化、防控智能化、协作制度化上持续发力,努力将网格打造成为收集民意的“传感器”、化解矛盾的“减压阀”、凝聚合力的“连心桥”,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注入强劲动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