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字之“翼”,护文化遗产之瑰宝

□李群

当数字浪潮如星河漫卷,漫过人类文明的千年堤岸,那些沉睡在时光深处的文化遗产,正迎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唤醒。9月16日至17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在古城西安举行。这场以“数联古今智绘文明——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盛会,如一道跨越时空的光束,照亮了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新征程。

近年来,陕西以数字为匙,开启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境界。西安古城墙装上“智慧大脑”,每一次砖瓦的细微变化都被精准捕捉,为千年城墙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守护屏障;兵马俑借助数字技术“复活”,三维建模让两千年前的军阵在虚拟世界中重现,观众仿佛能透过屏幕,触摸到大秦将士的铠甲温度。这些实践,恰是数字与文明交融的生动注脚。这也启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不能固守“被动保存”的传统模式,唯有主动拥抱数字,才能让古老遗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人类文明长河中沉淀的璀璨明珠。传统的保护方式,如同为文化遗产撑起一把油纸伞,虽能遮风挡雨,却难抵岁月漫长。而数字化技术的出现,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生机。AI技术能更精准地修复破损文物,元宇宙能构建更真实的文化遗产虚拟场景,5G技术能让文化传播打破时空的限制⋯⋯可以说,“数字”成为时光的防腐剂,让每个时代的目光,都能在文物的璀璨中看见人类文明的生生不息。

今天,“数字”让文化遗产走出幽深的库房,以更鲜活的姿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云端展览让千里之外的观众足不出户便能“漫步”文化殿堂,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置身”历史场景,数字文创产品更让文物元素“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年轻一代而言,“数字”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当我们通过互动形式了解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古老文化不再是课本上遥远的文字,而是能与之对话、能产生共鸣的“老朋友”。情感的共鸣,恰是文化传承最坚实的根基,因为只有当年轻人真正爱上文化遗产,文明的火种才能在他们心中代代相传。

此次西安论坛,是一场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文明的邀约。全球的专家学者、行业精英齐聚一堂,以文化为媒,以数字为语,共同探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未来路径。论坛上展示的数字成果,每一项都彰显着人类对文明传承的共同追求。但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文化遗产数字化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还面临着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安全难保障、文化内涵易流失等挑战。譬如,如何在数字化过程中精准还原文化遗产的历史语境?如何避免技术过度应用导致文化遗产“失真”?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保护的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球同行共同探索、携手解决。

我们用数字之“翼”,护文化遗产之瑰宝,让古老文明与现代智慧交相辉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的文化力量。终有一天,每一处文化遗产都能在数字世界中获得永恒的生命,每一段文明故事都能在时空长河中永远流传,这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详情请见:https://www.subaonet.com/2025/list/xssp/xssp_yzkp/0917/brY0e6p1.html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