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下闲语 所见•所闻•所感

周竹生

一个人的所见所闻影响着他的所思所想,进而影响着他的所感所悟,继而影响着他的所行所动,最终影响着他的所成所就。

这是我私自拉出来的一条阅历经历学历能力能量转换的成长链条,虽然往圣先哲已经讲得明明白白,但是相信并且沿着这条成长链,心无旁骛,踏踏实实地走下去,家长们并不是都是笃信,学子们并不是都是笃行。

把成长链拉长,把缺少的短板补上,健全成长链,青少年学生时代,前三个节点是前提,是基础,是关键,务必趁早重视,务必大力开拓,务必环环相扣。

所见。眼睛不仅是人生的两扇窗口,更是人生的两扇大门,既看世界,也装世界,世界从眼睛里进出。这句话包含三层含义,人生百分之八九十的知识是从这两扇大门搬运进来;人生百分之八九十的知识是从课堂之外获取;人生百分之八九十的人获取的知识只有另外百分之一二十的人的百分之一二十,正是通过这两扇大门获取知识的量的质的差异,决定着人生的差异。

每一个人都有两次睁眼。第一次睁眼是降生,睁开眼睛,能看到的是生育养育自己的人。第二次睁眼是进学校开蒙,读书识字,接受教育。开蒙的本质就是开眼,眼睛开得多大,蒙昧的土地就会开垦得多快。

人与人的差别就在第二次睁眼。睁眼的早晚,睁眼的大小,眼睛是聚光还是散光,定睛还是迷离,有神还是无神,一睁眼,一闭眼,都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是如饥似渴读书,聚精会神学习,还是见书头疼不读书,吊儿郎当不学习。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决定着人生第二次开眼的成效,区分出学习优良和学习不咋地。

人与人的真正差别是从开眼开始。从看书到看人看社会,最终真正看世界。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看清看准看透,大学问大多来自开眼,最厉害的是开天眼。

所闻。看天下也要闻天下,这跟一个人需要耳聪目明,需要耳濡目染是一样的道理。见闻就是学问,见闻有多少,决定着学问的大小。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是很难读圣贤书的。死读书,读死书,只能读出书柜人,书呆子。明代的圣贤顾宪成所撰的无锡东林书院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教导我们说,读书人要观天下闻天下关心天下事。

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问三不知,这是学习的大忌,这也是一些学生被隔绝在社会之外的一大教育问题,需要大力改变。陶行知先生早就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学校里学习,从书本上获取,这是知识的一个方面,叫书本知识,从社会生活中获取,这是知识的另一个方面,人生知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千奇百怪的,社会是形形色色的,人生是跌宕起伏的,很多真知识活知识就在这里。

对于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很多起早贪黑进学校的学生真的很少有机会去主动接触,不但两眼一抹黑,而且两耳一同塞,不是鲜有耳闻,就是不闻不问,其结果是孤陋寡闻。而外出游学,社会实践,养成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好习惯,博闻博采,才是破解之道。

所感。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博采众长,大量的所见,大量的所闻,见多识广,丰富的知识积累,不是用来堆积的,如果只是堆积,最后只能是沤肥。所以所见所闻一定要及时通过所感即所思所想来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能力。

所思就是不断地琢磨,就是不断地搅拌,就是不断地构建,让知识成为体系,进行构建构架,让思想体现高度深度。

所思就是十万个为什么,有存疑,有质疑,用十万个疑问号去叩击现有的知识,说不定就有可能砸出一个漏洞。我的一个学生在浙江大学出版的一本大学教材上发现了一个差错,这本教材是一位教授编写的一本专业教材,用了十多年了,这个学生发现了,期末考试,我给了她额外的加分。

所想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科学的发现发明创造我不了解,文学的创作我多少有一点感觉,任何的创作都是在所见所闻基础上的感动和创作冲动上的所思所想所获。

不想必定一无发现,一无所惑,一无所感,一无所得。想必定问题多多,困惑多多,感悟多多,收获多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想就是对生活的关注,对生活的专注,对生活的研究。三思而后行,再思而后精。只要不断地想,反复地想,深入地想,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而知识和学问,能力和专长就是在不断的思想中成长的。

一颗聪明的脑袋,一肚子高深的学问,一身真正的本领,来自三块基石:所见、所闻、所感。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