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蜱虫活跃季 外出踏青需注意

核心提示: 随着气温升高,各种蚊虫叮咬导致的疾病进入高发期。蜱虫在这种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也开始逐渐活跃,市民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被蜱虫叮咬的情况偶有发生。

本报讯(记者 姜康)随着气温升高,各种蚊虫叮咬导致的疾病进入高发期。蜱虫在这种适宜的气候条件下也开始逐渐活跃,市民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被蜱虫叮咬的情况偶有发生。

“上周末天气好,我们带着女儿去句容的伏热花海游玩,回来之后给她脱袜子的时候就看到脚上叮了一只虫子。”市民王女士告诉记者,当时她想把虫子拿走,发现该虫子不能移动,她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蜱虫,便带着女儿立即赶到了云阳人民医院。

“经过查看,我们确定是蜱虫叮咬,所以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使其头部放松或死亡,然后用镊子夹住蜱虫头部,完整地拉出头部,最后进行局部消毒。”云阳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王丽清介绍道,蜱虫的嗅觉很敏锐,对汗臭和二氧化碳尤其敏感,当与宿主相距15米时即可感知,一旦接触宿主便会伺机而上。而且蜱虫很善于伪装,对宿主的寄生部位常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易在皮肤较薄、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例如颈部、耳后、腋窝、大腿内侧、腹股沟等处藏匿。加之其叮咬后会不断释放麻醉剂,无痛痒感,所以人体经常感受不到,而导致无法及时发现被叮咬。

“由于蜱虫寄生在人体后靠偷取‘血汁’生存,可能传播多种病原体,尤其大量吸血以及叮咬超过72小时,风险更甚,轻则可导致发热、胃肠道等症状,重则甚至会传播新布尼亚病毒,引发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急性传染病,危及生命。”王丽清说,每年4月份开始,蜱虫就会到活跃季,避免被蜱虫叮咬,重在预防,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家中的卫生死角,常清洗晾晒,防止寄生物滋生,可通过定期使用杀虫剂消灭家畜和畜舍中的蜱虫;进入林区或野外活动、工作时,尤其要加强防护,着长袖衣衫,并扎紧腰带、袖口、裤腿,避免肢体暴露及长时间野外坐卧。

王丽清提醒,若市民发现蜱虫已钻咬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或听信偏方“火烧蜱虫”,以免损伤皮肤或造成残肢遗留继发感染;在叮咬后的2周内应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其间如出现发热、乏力、局部红肿、异物凸起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至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