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万善公园树上长着一朵野蘑菇。记者 高静 帅莹 摄
本报讯(记者 高静 帅莹)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近段时间,随着气温上升、雨水丰盈,野蘑菇进入了快速生长期。不过,一些野蘑菇看起来颜色鲜艳,让人食指大动,但很可能内含毒素,误食后危害很大。专业人士提醒,市民千万不要自行采摘、购买和食用,以免发生野蘑菇中毒事件。
“现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有野蘑菇出现了。”市民曹女士介绍,前几日她和家人外出游玩,看到万善公园的草地和树上长有形态、大小、颜色不一的野蘑菇,十分小巧可爱。“之前在网上浏览到不少关于吃野蘑菇中毒的新闻,轻则致病,重则致命,所以对它们只能‘敬而远之’。”曹女士说道。
据悉,各地吃野蘑菇中毒的事件年年都有发生,民间也流传着一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和经验。“颜色鲜艳、外观好看的蘑菇一定有毒,‘朴实无华’的蘑菇则相对安全。”“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颜色不变则无毒。”“用水泡蘑菇,如果水变浑就是毒蘑菇,水仍然是清澈的就是无毒的蘑菇。”“有怪味的野蘑菇,或是横切面会变色、有分泌物的野蘑菇有毒”……
其实,这些识别毒蘑菇的民间技巧既不科学,也不靠谱。野蘑菇当中有毒品种繁多,光凭肉眼和经验,很多时候很难进行有效区分,因此不能仅凭外观、气味、颜色来判断野蘑菇是否具有毒性。据专业人士介绍,野蘑菇往往是有毒与无毒混生,无毒蘑菇极易受到有毒蘑菇菌丝的污染,因此即使是无毒的野蘑菇食用后也有中毒的风险。在此,专业人士提醒广大市民,避免食用野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