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企业员工不满节日期间被领导要求加班,在微信群内吐槽,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加班文化”的热议——
职场“加班文化”缘何屡禁不止?
本报记者 马骏
清明假期前一晚,某企业员工因不满节日期间被领导要求加班,在微信群内吐槽并得到多位同事声援,在网上迅速引发热议。事件真相到底如何尚待观察,但节假日加班这一话题,再一次引起了广大“打工人”的关注。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职场人加班过劳致病甚至猝死事件时有发生。此前,杭州一名22岁女孩连续熬夜加班后离世,就引起过广泛关注。而就在这两天,在杭州打工的外卖小哥小黎在深夜送餐途中昏倒至今未醒的报道,又一次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据媒体报道,医生表示,他发病的原因很可能跟劳累、熬夜有关。
记者了解到,“加班文化”长期在各行各业中盛行,一边是“加班文化”“年龄焦虑”等问题逼走不少人,另一边又因为丰厚薪酬吸引来一些人,这已经成为近年来不少企业“迎来送往”的常态。
刘女士是我市一家眼镜企业的基层员工。几年前刚进入公司时,刘女士与很多同事抢着加班。“那会儿,每周都有双休日,但我为了赚钱,一直主动要求加班,每天都过得很辛苦。”刘女士说,当时,她和丈夫不仅要负担女儿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每月还得还房贷,因此想要多赚些钱。几年过去,现在女儿已经走出校园,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房贷也快还清了。刘女士觉得,现在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小,与加班赚钱相比,她更想休息,因此不愿意再加班,但公司要求刘女士继续加班,这让她感到无奈。“现在,公司加班成了常态。每周的双休变成了单休,遇上加班,甚至得连轴转,所谓的法定假日是否休息都是公司说了算。大家虽然有怨气,但还是得按照公司要求的去做。”刘女士说。
与刘女士一样,市民赵先生也对加班反感。几年前,赵先生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在公司的工作微信群里,老板经常发一些“鸡汤文”,内容大多是企业文化、凝聚力之类的。这还不算完,有时,老板还会拍摄一些员工加班的照片发到微信群、朋友圈里,并附上为某某员工点赞之类的文字。在赵先生看来,这种“加班文化”让他感到压抑。“加班固然有额外的报酬,但长期加班也让我失去了和家人共处、与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赵先生说。
加班就是奋斗、加班就是敬业……这样的话语对于“打工人”来说并不陌生。劳动创造幸福,但过劳会带来不幸。“加班即奋斗”,早已被一个个令人痛心的案例证明是一种畸形价值观。
记者了解到,在一些单位、企业,“加班文化”被推崇至极,拒绝加班就是自私、没有团队精神、不为集体着想。对于这种“加班文化”,一些人认为,为了一项事业或目标奋斗,加班也许难以避免。但把加班等同于奋斗,甚至把按时下班等同于懒惰,无疑是在偷换概念。在一些企业,加班成了收入来源,有的员工研究“摸鱼加班”的窍门,把正常上班时间能做完的工作拖到下班,刻意降低工作效率,实乃本末倒置。
律师表示,依法依规是用人单位雇用劳动者工作的底线与前提。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明确,法定节假日,劳动者享有休假权。当然,一些不能间断的特殊行业等有例外情况。对于加班则更加明确:除非特定的紧急情况,一般每日延长工作时间不得超过一小时,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而当下一些企业却将加班常态化,严重侵犯了劳动者权益,是彻头彻尾的违法行为。
诚然,作为劳动者,理应增强维权意识,善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但必须看到,相较于企业,劳动者通常都是相对弱势的一方,维权所要面对的压力和需要耗费的成本,并非每个人都能承受得起。很多时候,辞职、跳槽已经是劳动者所能选择的最大力度的“抗争”。尤其对于一些家境贫寒的劳动者来说,生活的重压下,确保有工作、有收入才是第一位,至于劳动权益什么的,只能往后靠了。
业内人士认为,解决非法加班问题,不是一家用人单位的事,也不是这一个假期的事。要让劳动法“长出牙齿”,将广大劳动者的期待化为执行力。如此,“加班文化”的影响力必然式微,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更有保障,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就更有底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