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孩子在革命烈士陵园擦拭英烈墓碑。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昨日是传统节日清明节。人们在清明节期间缅怀先烈,悼念先人,寄托哀思,既是回顾过去,同时也可以感悟生命。清明节,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去扫墓,给孩子讲述历史和生命,也让孩子试着去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单位放假,孩子学校也放假。按照传统习俗,中午的时候,我们一家人在家‘烧祖宗’。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突然问我关于死亡的话题。”市民周先生说,他意识到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机会,“一些家长比较忌讳孩子说到关于生死的话题,但我觉得这是不能回避的。作为家长,我们不仅需要向孩子解释与死亡有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明白,活着就要开心快乐,珍爱自己的生命。”
“人都是会死的,关键在于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埋葬在这里的人都是烈士,他们为这个国家奉献了生命……”当天下午,周先生带着女儿来到革命烈士陵园,并向孩子讲述起来。“孩子还小,有些话并不能听懂,但也似乎明白了一些。”周先生说,“刚走进这里的时候,孩子还以为是一个玩乐的地方,又蹦又跳的,可在我说完了之后,她安静了很多,知道不能在这里大声喧哗,要对烈士们怀有崇敬之心。”周先生认为,向孩子讲述英烈的事迹,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让他们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这个清明节,和周先生一样的家长还有一些。“清明节到来之前,孩子的班主任就在微信群里建议家长带孩子到革命烈士陵园来扫墓。这不,今天是清明节,我就带着孩子过来了。”市民岳女士说,“我听说,最近很多中小学都组织了清明祭扫活动,我觉得这很有必要。”岳女士认为,通过扫墓,一方面能让孩子铭记历史,崇敬英烈;另一方面能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他人,懂得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清明节这样的节点,家长平时也应该给孩子讲一讲生命教育。生命教育需要尊重孩子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将生命教育融入孩子的日常,将其与孩子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业内人士建议,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大自然,观察各种植物,感受生命的变化,从萌发、生长、蓬勃发展到枯萎死亡,认识到生命的发展和生命周期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多和孩子探究生命的奥秘。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喜欢问“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我会死吗?”“死了还能见到爸爸妈妈吗?”家长要做到不回避,正面引导孩子主动寻找答案,拓展孩子对生命的认识,巩固孩子对生命探究的兴趣。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工具,尤其是绘本进行生命教育。家长要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给他们解释,陪同孩子一起感知生命的神奇,解决成长带来的困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