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星星的孩子”,需要更多关爱

核心提示: 今年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自闭症日”,宣传主题为“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

本报讯(记者 溢真 通讯员 剑斌 陈浩)今年4月2日是第16个“世界自闭症日”,宣传主题为“关爱孤独症儿童,关注与支持孤独症人士的照顾者和专业工作者”。近日,我市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携手市残联共同举办了自闭症日主题活动。市疾控中心领导在现场表示,丹阳作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试点,已经组建了完善的心理工作团队及基层心理组织,卫生工作者将更加关注自闭症儿童这些特殊群体,给予残疾家庭更多医疗及心灵上的关爱与支持。

他们只是静静地旁观着这个世界

孤独症,也称自闭症,又称孤独性障碍等,是一种以沟通、社交和行为挑战为特征的发育障碍。丹阳市心理救助与咨询中心赵平平老师表示,自闭症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在3岁以前就会表现出来。自闭症者“有视力却不愿和你对视,有语言却很难和你交流,有听力却总是充耳不闻,有行为却总与你的愿望相违……”人们无从解释,只好把他们叫作“星星的孩子”——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孤独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发病率约1/54,男女比率约为4:1。由于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导致这些患儿出现语言、情感、认知及行为异常,缺乏正常的沟通和社会交往的能力,给家庭、社会带来极大负担。

医-家结合才有更好的康复效果

从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反推其神经病理来看,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在于,既不能很好地从外界接受信息,也没有办法统合正确的行为向外界反馈表达和传递信息。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说,“孤独症”首位的核心症状“社交障碍”,“不能”社交,无法表达,“共情”能力几乎没有,都是基于“社交障碍”而产生的。科学研究者和医生们得到共识就是,孤独症并非后天获得性疾病,而是先天神经发育障碍。孤独症就目前医学研究的进展来看,仍旧是个概率事件。孤独症需要有个性化的康复干预,它不是一个忽视就能度过的疾病。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据表明,3岁以内的儿童其神经发育具有可塑性。孤独症是家庭和康复干预团队共同的挑战,并不是失功能的结局。市儿童医院儿保医生认为,孤独症的康复干预虽然有挑战性,但孩子患有孤独症,依然可以拥有很多同正常孩子保持发展的潜能。早识别、早诊断、早干预“孤独症”的意义,不只在于改变其生物行为本质,而是在于培养和锻炼其落后的发育商,和正常儿童共享行为技能的交集,培养其从无到有,从有到模仿和学习,在系统性康复的指导下,医-家结合,才有更好的康复干预效果。

微微的光引人前行更需“陪跑者”

医生认为,“拥有一个孤独症的孩子,我们因此要做得更多,用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去理解孩子,更科学地教养孩子。”对于林女士来说,女儿一岁多还不会说话,也没有其他孩子那样对母亲的依恋。一岁半诊断为孤独症,她辞去了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全靠丈夫一个人的收入维持一个家。“担心老人来陪伴孩子,康复效果大大打折”,林女士说。而小孙老师是阴差阳错当上特教中心老师的。小孙开玩笑说,因为学生物,她对生理学等了解比一般师范生要多一些,希望能为这群特殊的孩子做些什么。她利用自己的知识,将拍皮球的动作进行分解,让孩子们慢慢进步。但有时刚教会他们喊“姐姐”,前面学会的“哥哥”就忘记了。很多孩子不会自行上厕所,“很可能一辈子都要系着尿不湿”。小孙老师说,自己结婚好几年了,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她内心充满恐惧,担心也会生出这样的孩子。市残联副理事长王怡表示,孤独症群体的服务、支持与照顾是一场人生接力马拉松,需要“陪跑者”,需要很多人的付出与坚守。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