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眠神器”轮番上阵,真的有用吗?

核心提示: 为了睡个好觉,失眠人群使出浑身解数,各种“睡眠神器”也轮番上阵。在各种网购平台上,“助眠神器”可谓五花八门。它们真的有用吗?对此,医生建议,不要过度相信、过度使用助眠产品。

本报记者 马骏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2023中国健康睡眠白皮书》指出,目前,人们普遍存在睡眠时间减少、入睡困难、失眠等问题。良好的睡眠对保持心理健康,提高身体免疫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睡个好觉,失眠人群使出浑身解数,各种“睡眠神器”也轮番上阵。在各种网购平台上,“助眠神器”可谓五花八门。它们真的有用吗?对此,医生建议,不要过度相信、过度使用助眠产品。

为缓解眼部疲劳和不适,很多人会选择佩戴蒸汽眼罩这款“助眠神器”。从事数码产品行业的市民小徐不久前就在网上购买了一款蒸汽眼罩,“蒸汽眼罩实质上是通过热敷,促进眼周的血液循环,让眼睛周围皮肤变得温热,同时能够遮住光线,有一定的助眠作用。”但使用一段时间后,小徐发现有问题,“使用时间不能太长,最多只能佩戴15至20分钟,佩戴时间过久会让眼周皮肤变得干燥。”小徐说,“另外,在选购时一定要谨慎。有媒体报道,网上一些不合格的蒸汽眼罩,可能会出现温度过高、发热材料泄漏等情况,导致眼部皮肤烫伤。”

记者在手机上打开某网络购物App,在搜索栏中输入“助眠”二字后发现,相关商品种类繁多,让人目不暇接。如声称可中和影响睡眠神经的干扰因子,实现快速入睡的口服产品褪黑素;以“电磁脉冲刺激人体中枢神经达到助眠效果”为卖点的手握式智能睡眠仪;可播放波段均匀的音乐,屏蔽和衰减有色噪声达到助眠目的的白噪声睡眠仪,以及较常见的薰衣草香薰或喷雾等。

助眠产品中,吃的、用的、听的、闻的样样俱全,售价也各不相同。以手握式智能睡眠仪为例,便宜的几十元就能入手,而价格较高的近2000元。这类产品大多销量比较可观,但真的好用吗?有消费者在评论区表示有一定作用,也有消费者留言“没效果”。

那么,这些网上的“助眠神器”究竟效果如何?以褪黑素为例,这是人体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胺类激素。据业内人士介绍,褪黑素正常分泌确实对睡眠有所帮助,但如果失眠者失眠的原因是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那么服用褪黑素也不一定管用。此外,长期服用褪黑素助眠可能会产生依赖性,不利于自然入睡。另外,市面上“褪黑素软糖”“安睡组合”等产品层出不穷,而更细致的监管标准尚未明确、落实,随意添加、用量不统一等现象不容忽视。

至于在网上热销的手握式智能睡眠仪,其宣传的助眠原理与医院专业的经颅磁治疗仪相似。不同的是,专业的医用设备售价高昂,而市面上销售的手握式智能睡眠仪价格多在几十至数千元区间内。其助眠效果是否真如商家所言那般有效,消费者还需理性思考。

此外,白噪声助眠同样存疑。区别于噪声,白噪声听起来像自然界的雨滴、海浪拍打岩石,或者像是沙沙的风声和高山流水声。现在,不少音乐或听书App里都有白噪声歌单,不少人尝试在风声、雨声中入睡。但研究发现,白噪声虽然缩短了部分人的入睡时间,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入睡困难,但会导致睡眠多次中断。另外,持续暴露在噪声下,会让听觉系统得不到休息,长期可导致中枢神经障碍,严重者还会损害心脏健康。

医生表示,导致睡眠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如外界因素导致的应激性失眠、不良情绪导致的失眠和“报复性熬夜”等主动失眠,想要拥有良好睡眠不能过度依赖、使用助眠产品。医生认为,想要摆脱睡眠障碍,要找准原因,尝试自我调整。如果被失眠困扰也无需慌张,首先要做的是调整认知,辨明晚睡的原因及导致的消极后果,给自己“拒绝晚睡”的积极心理暗示。同时,改善睡眠环境、调整饮食和运动。经过一段时间调整后,大多数人无需使用“助眠神器”也能摆脱失眠困扰。如果自我调整无效或失眠症状加重,可就医评估治疗,专科医生接诊后会就患者失眠的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行为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

医生提醒,想要长久地睡个好觉,与其尝试各种各样的“助眠神器”,不妨先试着养成健康规律的睡眠习惯,做到按时就寝、定期锻炼、多喝水以及在睡前远离电子产品等。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