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续费”花招百出,充值小心“踩坑”

核心提示: 随着越来越多App上的优质内容只为会员提供,很多消费者不得不选择开通会员,而现实中像赵女士这样“被自动续费”的人并不少。

本报记者 马骏

想看部电影,却只有会员才能观看全片;想听首歌,但只有会员才能听完整版;想看本电子书,还是只有会员才能阅读全文……如今,App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平台。不管是娱乐社交类,还是学习资讯类的App,几乎都设立了会员机制。相应的,不少App推出各式各样的包月优惠活动,而用户为了节省费用会选择成为包月会员。不过,消费者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商家设置的陷阱:提前一天扣费,到期悄悄自动续费,免费试用“连环计”,小字条款藏玄机,取消订阅步骤烦琐……

“又被扣了25元。”这已经是市民赵女士今年被“自动续费”的第3笔费用了。刚收到扣费通知时,赵女士并不清楚是哪个App在扣费,经过一番操作才反应过来,原来是她之前订阅的一款儿童教育类App在悄悄扣费。

赵女士告诉记者,为了帮助孙女完成作业,她才开通了这款App的会员,可该App只有连续包月、半年卡、年卡、两年卡等选项,无奈之下她便选择了连续包月。她本想使用一段时间后就关闭,但一直找不到关闭选项便忘了此事,直到今年连续3次被扣费才记起。

随着越来越多App上的优质内容只为会员提供,很多消费者不得不选择开通会员,而现实中像赵女士这样“被自动续费”的人并不少。多名接受记者采访的消费者反映,一些App在自动续费前并未发出相关通知,消费者只想试用下却被自动续费,取消订阅操作步骤烦琐复杂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

记者注意到,一些App只能选择连续包月或连续包年等。“有的App,只想使用一个月,但订阅会员的选项都会默认自动续费,又没有其他选项,感觉被强卖了。”一位市民如是说。

除了上述生硬的“套路”,还有很多App为了诱使用户开通会员,并订阅自动续费,花招百出。一些App精准拿捏当下用户的心理,先用一招“免费试用会员”吸引你,再用一招“小字自动续费”迷惑你,让你觉得这“羊毛”不薅不行。被“天降馅饼”的喜悦冲昏头脑的消费者,品尝了免费午餐的美味后,直到手机弹出被自动扣除会员费用的提示,方觉自己才是被薅的“羊”。

“有的APP用‘免费试用’‘0元开通’‘1分钱体验×天会员’等话语诱导用户入坑,取消续费的小字则根本看不清。”市民陈女士就曾被免费试用“坑了”,她在手机上看到某相机App弹出了“免费7天体验”的提示,同时用小字在旁边标注“订阅将自动续费”,“我本以为点击‘同意’是仅表示确认试用7天,实际上变成了同意到期自动续费。”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在如何选择“开通会员”上,选项的排序很有讲究。多数App都将连续包月、包季、包年以优惠价格优先排列,无需自动续费的会员则放到最后,需要仔细滑动手机屏幕才能发现。

对此,江苏万善律师事务所律师丁斌表示,目前一些App的“自动续费”优惠政策,就像是精心准备的“馅饼”,当消费者被成功诱惑的同时,就意味着更多的绑定。如何避免落入隐形的消费陷阱?消费者需要事前擦亮眼睛,事后及时抽身退出。

丁斌律师提醒,当消费者看到巨大优惠时,应注意看优惠背后的内容,特别是一些程式化的条款,不能匆匆扫过,一定要认真阅读,谨慎选择。如果消费者选择“自动续费”,就得了解退订服务的路径,要利用手机中的提醒选项,在被App套路前,能够自主选择是否退订,这样既能享受到优惠,又避免被迫入坑。此外,如果真的遭遇类似的消费问题,不要放弃维权。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网络交易经营者采取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自动展期、自动续费等日期前五日,以显著方式提醒消费者注意,由消费者自主选择;在服务期间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显著、便捷的随时取消或者变更的选项,并不得收取不合理费用。如果遇到了不良网络交易,经营者未依法提醒消费者注意,在不征得消费者自主选择同意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各种障碍阻碍消费者退订的,或以此收取不合理费用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投诉或诉讼依法维权。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