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化豆制品生产线改写传统产业版图

核心提示: 它是由“00后”海外留学归国大学生潘璠返乡创办的青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这位“新农人”专注豆制品全自动化、产业化经营的故事,也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00后”新农人潘璠扎根乡村创业

全自动化豆制品生产线改写传统产业版图

本报讯 (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丁汉平)豆制品作坊式生产环境差、污水直排难处理,曾是制约豆制品产业升级的“老大难”。如今,在高新区留雁村工业园内,一条投资近700万元的全自动化的豆制品生产线已经建成,为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增添了新动能。它是由“00后”海外留学归国大学生潘璠返乡创办的青禾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这位“新农人”专注豆制品全自动化、产业化经营的故事,也被当地村民津津乐道。

潘璠是云阳街道人,大学时期曾留学加拿大,主修儿童与青少年研究,辅修残障研究。学成回归后,她在北京新东方文旅担任产品经理,专业从事中小学生冬夏令营的研学研发工作。“每次回乡看到长辈们守着小作坊辛苦生产,豆制品产业却始终难上规模,我就想着要做点什么。”今年6月底,怀着对农业的向往和投身乡村振兴的激情,潘璠决定辞职回乡创业。在父亲的支持下,她在留雁村工业园创办了青禾绿色食品配送有限公司,将目光锁定豆制品全自动化生产。

记者近日随市农产品协会有关负责人走进青禾公司的豆制品生产车间,空气里弥漫着淡淡豆香,不见传统作坊的混浊与杂乱。整个清水豆芽和豆腐的全自动化生产线已经安装调试到位,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这条清水豆芽生产线有24个智能豆仓,主要生产黄豆芽、绿豆芽,每天能保证4~5个仓有序运转,日产黄豆芽三四千斤。”潘璠介绍,工厂化、全自动化生产的清水豆芽,不催熟、不添加任何东西,平均孵化时间为5~7天,该生产线预计11月底正式投产。而全自动化豆腐生产线分设孵化间、泡豆区、豆干区、原料库等,10个豆仓日泡黄豆超5000斤,能产出老豆腐、水豆腐、豆干、百页、酱干等系列豆制品近20000斤。潘璠边走边介绍,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一位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工作者转型为农业豆制品加工的“新农人”,潘璠通过多方调研,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历练。仅半年时间不到,她就啃下了相关生产工艺、设备操作等技术“硬骨头”。清水豆芽的水与豆如何配比,豆腐生产从前期黄豆泡发到后期磨浆、煮浆、点浆、压制、封盒,整个豆制品生产流程的全自动化、工厂化、流水线作业,她都非常熟悉。潘璠告诉记者,与传统工艺不同,这里的生产全程机械换人:煮熟的豆浆经不锈钢管道精准流入成型槽,机械压力层层压制出鲜嫩豆腐;更关键的是,头道浆全部用于磨豆腐,二道、三道浆经处理循环利用,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与废弃物零排放。“过去作坊式生产靠经验,现在我们靠数据,温度、浓度、时间全由系统控制,品质更稳定。”她说,目前生产管理团队10余人已全部经过系统培训上岗。

“传统豆制品产业的升级,关键在标准化与规模化。”市农产品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00后”新农人潘璠致力于豆制品全自动产业化经营的实践,推动丹阳豆制品生产从传统手工、半机械化迈入全自动化阶段。这一转型升级,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更通过统一标准提升了豆制品的产能和品质,这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体现。

对于未来,潘璠已有清晰规划:“我们将建立智能化配送中心,依托可靠的品质和规模产能,计划面向企事业单位等进行配送。同时,利用公司拥有的“豆总裁”品牌,对接大型连锁超市开展配供服务,打响青禾绿色食品品牌。”潘璠透露,锚定技术创新驱动发展方向,公司已与部分院校及科研院所达成合作意向,规划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今后,青禾公司一方面将新增全自动生产线,不断扩大产能,使豆制品经营向周边城市扩展,进一步满足市场多元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周边农户扩种大豆,通过保护价收购原料,带动农民增收,助力丹阳豆制品产业做大做优做强。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