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为民服务平台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磨刀等服务。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 摄

居民为123为民服务平台和社区居委会送上锦旗。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 摄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
“这真是为我们办了一件大好事,现在理发方便多了!”每周一,在云阳街道振兴路社区的123为民服务平台一楼,总能听到老人们的夸赞。身穿天蓝色马甲的志愿者手持剪刀忙碌不停,利落的手艺让老人们精神焕发。这温馨的场景,正是该平台“为民服务零距离”宗旨的生动写照。看着老人们乘兴而来、满意而归,平台负责人王海龙的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作为扎根社区的公益服务载体,123为民服务平台成立仅一年多已构建起多元服务体系:从管道疏通、防水漏水维修等基础维修,到家政保洁、补胎换胎等生活服务,再到磨刀、家电清洗等便民项目,涵盖居民生活全场景。振兴路社区的理发点不仅服务本小区居民,更吸引周边老人每周一专程前来。
谈及平台成立的初衷,王海龙感慨道:“我在丹阳生活了30多年,从事建筑行业20余年,总想用自己的专长反哺这片土地上的百姓。”其实,早在2015年,热心公益的他就积极参与公益组织,以志愿者身份投身便民服务。去年,了解到老旧小区居民对家政服务、房屋维修的迫切需求,且存在求助困难、价格混乱的痛点后,拥有专业维修团队的王海龙顺势成立了123为民服务平台,决心以低于市场价的收费标准,为居民提供透明、可靠的便民服务。
“组建平台不是为了赚钱,核心是为民服务。”王海龙介绍,平台采用“公益服务+低价收费”的运营模式:线下,每周联合不同的社区开展公益活动,为居民提供理发、磨刀、洗地毯、上门检测等免费服务;线上,推出“123为民服务”小程序,居民有后续维修需求时,可通过小程序下单预约,团队将以优惠价格上门服务。
“这种模式既让居民得到实惠,也实现了平台自我造血,保障服务可持续开展。”王海龙说,平台已有56家爱心商户、52名具有专业技能的居民志愿者加入,致力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形成“资源整合+低价服务+特殊帮扶”的良性循环。目前,平台已成为华南新村、水关路东、阜阳、化肥路、万善园、振兴路等多个社区的“合伙人”和“便民管家”,服务范围也从云阳街道延伸至司徒、延陵等镇,累计服务超8000人次,平台注册用户突破3万,访问量达26万人次,服务满意度达 100%。“后续我们将根据群众需求,把触角延伸至更多镇区,让免费理发、免费上门检测等公益行动惠及更多城乡百姓,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
针对低保户、困难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平台更是主动伸出援手,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去年,家住水关路东社区的低保户张元祥因意外火灾导致房屋被烧毁,生活陷入困境。作为“社区合伙人”,王海龙和团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勘察,联合社区及爱心人士共同出资,历经十二天完成房屋修缮。重新搬回自己的家,张元祥内心激动,特意向社区和平台送上锦旗表达谢意。
群众送来的锦旗是平台为民服务温度的见证,也代表着群众的认可。如今,123为民服务平台已成为云阳街道民生服务领域的一张温暖名片,用专业、贴心的服务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王海龙表示,未来,平台将继续深耕便民服务领域,拓展服务项目、扩大覆盖范围,让“15分钟便民生活圈”惠及更多家庭。同时,平台将积极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搭建起社区与社会组织合作的桥梁,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