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核心提示: 昨日,记者走访了运河路风光带、天一路、香草路等多座新建或改建的公厕,充分感受了新型公厕带来的便捷与环卫部门的精细化管理。

更干净,更智能,更人性化

“小厕所”改出“大民生”

(新媒体3)更干净,更智能,更人性化,“小厕所”改出“大民生”素材0

图为天一路公厕;

本报记者 王国禹 通讯员 夏丽华

今年11月19日是第13个世界厕所日。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厕所革命”,一大批新型公厕分布于大街小巷、公园和沿河风光带,它们在方便市民的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文明程度。昨日,记者走访了运河路风光带、天一路、香草路等多座新建或改建的公厕,充分感受了新型公厕带来的便捷与环卫部门的精细化管理。

公厕细节彰显人性化关怀

“以前带孩子出门找厕所,总担心孩子用着不方便,现在这公厕里有专门的小坐便器、低位洗手池,真是太暖心了!”上午,在天一路公厕内,市民王女士对这座新型公厕的人性化设置连连点赞。

记者在这座公厕里看到,婴儿专用座椅、儿童专用马桶、落地小便器、低位洗手池等设施整齐排列,让家长能安心如厕,不用再担心孩子如厕不方便。“这些细节看着小,却解决了我们带小孩出门遇到的难题。”王女士告诉记者。

“以前在路上找厕所是件麻烦事,现在厕所不仅建得多,而且建得漂亮,设施齐全,如厕再也不是一件难事了。”市民贺女士满意地说道,如今大街小巷的路边新增不少公厕指引牌,只要按照指引牌指示,很快就能找到最近的公厕。

为方便腿脚不便的市民如厕,环卫部门因地制宜,结合公厕改造工程在多个公厕出入口设置缓坡,完善无障碍通道、扶手等。“以前轮椅推不进来,现在这坡道走得稳,扶手也结实。”采访中,年过七旬的吴大爷沿着无障碍坡道缓缓走入,门口拓宽的通道、墙面加装的扶手,让他的如厕之路很顺当。

(新媒体3)更干净,更智能,更人性化,“小厕所”改出“大民生”素材0 (1)

图为第三卫生间;

智能化升级让市民如厕更方便

公厕的改造升级改变了人们过去对公厕环境脏乱臭、蚊蝇齐飞的印象,如今的公厕增加了智能系统,不但让公厕更彰显品质,还让市民“方便”更方便。

记者走进城区一些新建或改造后的公厕,发现感应水龙头、感应冲水装置、自动洗手液、扫码抽纸等设施齐全;优化后的采光与通风系统,让室内空气清新、环境通透,告别了以往公厕的异味与昏暗。

运河路风光带公厕是城区两个“智能公厕”之一,其配备了智慧公厕系统、等离子新风系统。此外,厕所内还设置了喷香除臭机,室内一旦“臭味”超标,设备自动开启除臭模式。记者还从显示屏上发现,截至当天上午9时许,该公厕已经接待了37人次,对服务和环境,评价均为满意。

“厕所比以前干净,也更加智能化,会显示有没有人在上厕所,我觉得好方便。”家住澳都花城的小张使用完公厕后如此评价,年纪较轻的他更关注智能体验方面。

(新媒体3)更干净,更智能,更人性化,“小厕所”改出“大民生”素材0 (2)

图为运河路风光带公厕的智能系统。

精细化保洁让市民“方便”无忧

遇到异味、脏污、积水现象会极大地降低市民如厕的体验感。据市城管局环卫部门介绍,近年来,环卫部门对城区公厕一直实行精细化保洁,公厕打扫、保洁实行网络网格化管理,严格执行“定时清扫、随时保洁、深度清洁”相结合的制度,工作时间做到“六无、四净、两通”,其中二类公厕采用“跟踪保洁”作业法,三类公厕实行“巡回保洁”作业。

“我们搞卫生虽然累,但是经常听到市民的称赞,保洁起来更加有劲了。”天一路公厕保洁员赵阿姨告诉记者,以前保洁要花很长时间,一轮操作下来,往往累得满头大汗。自从公厕升级改造后,不但环境变好了,市民如厕也文明了不少,基本上大家能做到便后冲水,也不乱扔垃圾、不在墙上乱画了。

环卫部门介绍,目前,城区共有69座公厕,其中二类公厕47座,三类21座,倒粪口一个。其中45座公厕内设有坐便蹲位,22座公厕设有独立第三卫生间,部分第三卫生间内配备母婴设施、儿童如厕设施,其他公厕男女各配备一个无障碍扶手蹲位。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公厕革命,先后完成了辖区20余座公厕的新建和提档升级,更新了大部分公厕内部设施和洁具设备。随着公厕智能化的不断推进,环卫部门先后在运河风光带建设两座智能化公厕,丹凤南路建设一座泡洗式公厕。按照文明城市标准,辖区内共安装近120块公厕指示牌,公厕内醒目位置张贴温馨提示和宣传画报,积极倡导文明如厕、爱护环境的行为,打造公厕文化。此外,在练湖新城等5座公厕处,还设置户外工作者爱心驿站,配备微波炉、冰箱、空调等设施,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一个休息的空间。

在公厕革命的推动下,接下来,我市将进一步注重公厕硬件设施的提升,更致力于温暖民心,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文明建设的成果。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