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近年来,高新区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紧扣“高新”定位,以项目招引建设为主抓手,通过机制创新与精准施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增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成效显著,交出了一份亮眼的高质量发展成绩单。
创新是高新区的立身之本。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已连续四年获评国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优秀A类,并成功跻身全省首批32家标杆孵化器之列,是镇江唯一的入选单位。平台集聚效应催生创新硕果,区内企业慧创医疗先后获批国家发改委超长期国债项目和省科技厅脑机接口重大专项特别支持项目,凸显了园区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硬实力。
项目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今年以来,高新区项目招引建设势头迅猛。数据显示,1~10月,全区新建项目数与项目总投资额同比分别增长30%和34.5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46亿元,其中制造业投资表现尤为抢眼,完成额达11.84亿元,同比激增105.91%,创下近五年最佳纪录。
产业集聚与核心竞争力同步提升。目前,高新区“2+1”主导产业产值已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5.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分别达到36.8%和59.1%,一幅以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画卷正徐徐展开。
亮眼数据的背后,是高新区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实施的“三个聚焦”战略。
聚焦转型,精准招商激活源头活水。面对过往产业结构短板,高新区果断从依赖土地财政转向依靠产业强区。招商模式从“地毯式”向“地图式”转变,组建6支由党政领导带队的专业化招商小队,深耕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靶向招商。2024年以来,外出招商超70次,洽谈项目90个。机制改革激活动力。高新区构建了“投资促进局统筹协调+产业投资公司市场化运作”的“局+公司”新架构,并公开招聘8名招商专员,以专项绩效考核锻造“懂产业、善谈判、能落地”的招商尖兵。近两年,高新区累计新签约项目30多个。今年以来,签约项目数已达15个,含10亿元以上项目1个、30亿元以上项目1个。当前,高新区在手在谈项目13个。充足的项目储备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效果,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高新区锚定“早投产、早达效”的目标,全力优化项目建设流程。针对今年排定的26个丹阳市级重点项目,创新优化“拿地即开工”模式,积极推进项目开工。同时,园区积极推动产业“智改数转”,依托6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已实现规上工业企业诊断服务全覆盖。在未来产业布局方面,高新区聚焦做大做强脑健康、低空经济和AR/VR三大未来产业重点发力。其中,脑健康领域以慧创为龙头,已引进念通科技、欣理科技、枫铧医疗、纳实科技,并与宣武医院合作,成立认知障碍专科联盟丹阳中心。低空经济方面,依托北航骐骥空天、南航翼动智航、深圳启天锤等科技公司前沿技术,产业集群雏形初显。AR/VR方面,新签约的班度科技裸眼3D设备项目已经签约,将为我市眼镜等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全新的可能性。
聚焦机制,要素保障优化营商沃土。项目“引进来”,更要“落得好”。高新区大力向存量土地要空间,通过“亩均论英雄”改革,大力盘活闲置低效土地。丹凤集成化项目首创“政企联动+企业自主更新”模式,为盘活存量土地提供了新范式。政策与服务双轮驱动。园区高效运营“上海飞地孵化器”“北京创新驿站”,打破地域限制链接高端资源;联合社会资本探索设立产业基金,滋养科技创新幼苗。目前,正加紧制定《丹阳高新区关于科技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试行》,从创新、产业、生态、人才四方面形成政策合力。服务效能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高新区践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理念,对每个重点项目实行“一项目一专班”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通过配建人才公寓、优化教育医疗资源,全力打造宜业宜居的国际化人才社区,让人才切实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通过一系列扎实举措,高新区正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一个创新活力迸发、产业集聚发展、服务高效便捷的现代化产业新区崭新图景日益清晰,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高新区正以“走在前、做示范”的担当,将项目招引建设的“施工图”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画”。未来,高新区将继续以其独特的创新气质与实干精神,在区域竞争格局中塑造新优势,谱写“高新”发展的下一个精彩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