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底下好乘凉?

核心提示: 上初三的时候,周日下午没课,与同学约着徒步去爬水晶山。

■ 秦曼村

上初三的时候,周日下午没课,与同学约着徒步去爬水晶山。在一条通往水晶山的机耕路北边有人造水杉林,一排排的,植株之间距离很近,那水杉树干笔直,那嫩绿的新叶就像一片片羽毛,微风轻拂,轻柔的羽毛随着风轻轻摆动,荡漾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奇怪的是,那树林里的地面上却是光秃秃的,净是黄褐色的山土。非常奇怪,有了大树的遮风挡雨,没有了烈日的炙烤,大树底下难道不应该是长满小草、开满小花,一片生机勃勃吗?

后来,工作了,见得多了,发现在高大茂盛的行道树下,或者在公园、校园里的高大茂盛的树下,几乎都是光秃秃的,哪怕是人为地硬植上的绿植,也都长得稀稀拉拉的,惨不忍睹。

再后来看了一些书才知道,原来大树的枝叶繁茂,会阻挡阳光直接照射到地面。从叶片间漏下的光中,对光合作用有利的红光和蓝光已经被大树吸收,树下的植物得到的大多为无效光,无法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因此难以茂密生长。加上大树的根系会吸收大量水分和养分,导致它身下的花草缺水和营养不足。更让我惊讶的是,植物之间也相生相杀,大树的根系会产生毒素,这些毒素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甚至另一种掉在大树底下的植物的种子在想生根发芽时,就会被它的毒素杀死,这种现象被称为化感作用。

“大树底下好乘凉”,是一句俗语,本意是在大树底下乘凉非常舒适,比喻依附有力量、有势力的人或事物,就可以得到保护或获得好处。这句话本身是没有错的,但在我们人类也容易出现这样一个类似大树底下长不出好植物的现象。例如,大到“四大发明”,只要说到历史上的创造发明,就必搬出我们的“四大发明”,而近代科学定律的爆发式增长,90%以上都是来自欧洲的。小到我们的富二代,因为父母的强势,在高智商、高情商和机遇的加持下,发家致富了,于是二代们衣食无忧,无需奋斗,可以妥妥地躺平,以至于后来因为不求上进,家道中落,尝尽世态炎凉。

所以我要说的是,人活着,还是需要有一种精神,需要有一种追求,这能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奋斗,让自身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能有更大的成就感、幸福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著名作家马未都说,人生有三重境界:一是趋利,追求物质温饱。人在年轻的时候往往趋向于追求物质利益,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如房子、车子、存款等,这是人生的基础追求。二是趋名,追求精神愉悦。当利积累到一定量后,人们会转向追求名声和精神上的愉悦与寄托。三是安放灵魂,追求内心平静。在名利俱得的老年,会趋向于安定,放下一切执念和所得,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他把三重境界与年龄挂钩起来,我觉得不妥,感觉这三重境界其实和年龄是无关的。我更认可生存、生活与奉献的人生价值层次。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维持生命存在的基础;生活则是在生存之上,追求更高品质和意义的过程;而奉献是生活的升华,是个体价值的最高体现。三者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丰富的人生图景。

大树底下好乘凉,高山之巅宜望远。大树底下好乘凉,寸草心中当报春。大树底下好乘凉,不如自栽自养自乘凉。委身大树之下,怎能参天?再大的树,总有倒下的一天,人生最好的庇护是让自己长成一棵大树。大树底下少乘凉,才可茁壮,才可以拥有自己的天空。大树底下好乘凉,他(她)的世界只有树荫之下的方寸;大树底下少乘凉,他(她)的世界却是树荫外的海阔天空。大树底下少乘凉,蓝天之上任翱翔。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