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续费条款“躲猫猫”引热议

核心提示: 近日,市民赵女士一早醒来查看手机时,发现信用卡被莫名扣除19.9元,这笔无预警的支出让她满是疑惑。

c4be8441ba25bb4132e77ed848dd1d97

图为赵女士向记者展示自动扣款记录。记者 王丹 摄

本报讯 (记者 王丹 陈晓玲)“我还在睡觉呢,怎么就被扣款了呢?”近日,市民赵女士一早醒来查看手机时,发现信用卡被莫名扣除19.9元,这笔无预警的支出让她满是疑惑。

赵女士立即逐一审核微信、支付宝等支付软件账单,最终锁定扣款方为某浏览器,扣费项目标注为“会员续费”。“我完全不记得给这个软件开通过自动续费,而且扣费前连一条提醒短信或推送都没有。”赵女士回忆,此前她在该浏览器刷短剧时,视频突然出现卡顿,页面随即弹出会员开通弹窗,宣称“开通会员可解决卡顿、免广告,首月仅需1.8元”。“当时就想刷剧顺畅点,没多想就付了1.8元,根本没注意到弹窗角落藏着一行小字——‘次月按19.9元/月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

意识到可能遭遇“隐蔽续费”后,赵女士第一时间在支付软件内关闭了该浏览器的自动扣款权限,随后通过软件内客服通道申请退款。据其反馈,人工客服响应较快,核实情况后当天便完成了19.9元的退款操作。

为核实赵女士所述情况,记者下载该浏览器并实测刷短剧功能。起初视频播放流畅,但约十几集后画面开始卡顿,此时页面弹出与赵女士描述一致的会员推广弹窗,“首月1.8元”的字样以大号加粗字体突出显示。而在弹窗底部,“次月按19.9元/月自动续费,可随时取消”“开通后到期前将自动发起续费,可随时在支付宝解约”两行文字,不仅字号比“1.8元”小了近一半,颜色也从醒目红色变为浅灰色,不仔细查看极易忽略。

据了解,赵女士的经历并非个例。随着在线视频、网盘、音乐等数字服务的普及,“低价首月”已成为不少平台吸引用户的常用手段,但部分平台刻意将自动续费条款以小字、浅色调、折叠弹窗等不显眼方式隐藏,导致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动扣费,此类“消费陷阱”近年来已成为常见消费纠纷类型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经营者采取自动续费、自动展期等方式提供服务的,应当在消费者接受服务前和续费、展期前,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服务内容、费用标准、续费日期、取消方式等事项。

对此,江苏泛华律师事务所分所律师孔航提醒,消费者在开通各类会员服务时,务必仔细阅读页面所有条款,尤其留意价格信息旁的小字、浅字说明,确认是否包含自动续费约定;开通后也可定期检查支付软件的“自动扣款”列表,及时关闭无需持续使用的服务。若发现平台未以显著方式提前提醒自动扣费,可保留账单、截图等证据,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条例向平台主张退款,或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依法维护自身的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