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肥同播”省肥省种促增产
——我市水稻机收减损暨小麦种肥同播及化肥减量增效装备与技术观摩培训会见闻

图为观摩会上,我市欣田农机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研制的新型联合播种机在开展“种肥同播”技术的作业演示。记者 蒋须俊 萧也平 摄
本报记者 蒋须俊 通讯员 陈新辉
金秋十月收种忙,农机农艺促融合。伴随着秋收秋种的有序展开,在我市化肥减量增效先行区,“种肥同播”作为一种主推种植技术,正在项目区试点推行,为秋播的高质高效开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11月3日,市农业农村局在珥陵镇积庆村召开水稻机收减损暨小麦种肥同播及化肥减量增效装备与技术观摩培训会,通过“理论培训+现场演示”的形式,与种粮大户共谋粮食生产提质增效新路径。
在积庆村一方200余亩的退林还耕农田播种现场,小麦种肥同播作业演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由本市三家本土农机制造企业——欣田机械、良友农机、惠达科技带来的高性能播种机轮番上阵,分别在10亩试验田中同步开展种肥同播作业,使小麦播种、施肥、开沟等多道工序一次性完成,种子和肥料同步施入土壤中,高效快捷地实现了“种肥同播”。农技(机)科技志愿者现场解说,对比不同机型在播种深度、均匀度、种肥间距控制等方面的性能差异,并针对农户提出的“播种机堵塞”“肥料结块”等问题进行技术答疑。
“这是我们与南京农业大学联合研制的2BGLH型联合播种机,可一次性完成秸秆深旋还田、精准带状施肥与播种、浅旋盖土、镇压保墒以及排水沟挤压成型等多道工序,播深高度一致,保障苗齐、苗匀、苗壮,具有省种、省肥、增产的显著优势。”正在演示现场的江苏欣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款欣田播种机采用了双盘开沟技术,种肥分层施用更精准,能有效避免烧种现象。该机械以稻麦播种为主,拥有多项发明专利,成熟度高。近几年通过田间的播种试验,小麦水稻的高产示范表现良好。与同期播种机相比,它每亩能节省种了10斤左右,且肥料利用率高,亩均可减少肥料使用量37.5%、粮食增产16.44%、节本13.87%。这款播种机配套栽培技术已列入2022年~2023年农业农村部粮油主推技术和2024年~2025年江苏省农业主推技术。
而在另一方水稻田的收割演示环节,农机手通过调整割台高度、控制作业速度、选用柔性脱粒装置,可显著降低稻谷破碎率和落粒损失。现场技术人员同步操作监测设备,实时显示收割机作业损耗数据,让参会者直观感受技术优化带来的效益提升。市农机推广站负责人表示,机收减损是藏粮于技的重要环节,通过优化收割作业参数、推广低损高效机型,可有效减少粮食产后损失;而种肥同播技术则能实现精准施肥与播种一体化,为秋播作物高产奠定基础。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速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不断试验示范与推广,全市常规播种机械正逐步向高性能播种机械转型升级。同时,化肥减量增效的大力实施,促进了农业绿色高效发展。2024年,丹阳市氮肥利用率提高到42.5%,全市化肥的使用量较2020年降低2.55%。
“以往传统施肥时,农户大多将肥料撒施于土壤表面,造成氨挥发和肥料利用率不高;现在播种施肥同步下地并覆盖入土后,供肥精准充足,有利于农作物早发促根壮苗,苗情生长好的田块不用再追施苗肥。”市土肥站副站长陈功磊介绍,今年秋播,我市在珥陵、延陵两镇建立2个化肥减量增效先行区,主要开展小麦种肥同播和无人机高效施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每个先行区规模3000亩,共计6000亩。
参与观摩的农户纷纷下田查看种肥同播的效果,并就机型选购、政策补贴等与厂家代表深入交流。“以前小麦播种要农田旋耕、播种、开沟等多道繁琐工序,现在通过新型多功能播种机一体化作业,就能完成播种环节的整个任务,真是省时、省力、高质高效又省工。种肥同播是规模化、科技化、集约化经营的首选,瞄准精准施肥、智能装备、生态种植的绿色发展方向,现代粮食规模化生产之路必将越走越宽!”珥陵镇双沟村种粮大户赵生云乐呵呵地说。
培训现场,市土肥站专家以“小麦种肥同播技术要求与后期管理”为题,结合丹阳市土壤肥力特点,详细解析了种肥间距控制、肥料品种选择及播后田管等关键措施,并发布《秋播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倡导“减量增效、绿色种植”理念,引导农户科学用肥。
化肥减量增效先行区开展的“种肥同播”技术,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市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土壤有机质提升。下一步,市农业部门将持续开展农机技术下乡、装备示范活动,助力粮食生产节本增效,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