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医生正在为就诊孩子检测相关数值。记者 姜康 摄
本报讯 (记者 姜康)“我家孩子今年9岁,比同班同学矮了小半个头,每年长高也就4厘米左右,之前总觉得‘晚长也没关系’,没当回事,直到今年学校体检,老师建议我们来医院检查一下。”近日,市民宋女士提起孩子的身高问题,语气里满是焦急,“今天就是来医院检查的,目前发现是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好在及时检查,现在干预也不算太晚。”
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周伟告诉记者,孩子身高是否存在异常,是有明确判断标准。“孩子的身高增长并非匀速推进,而是暗藏两个关键‘黄金期’。”周伟说,孩子的第一个快速增长期集中在婴幼儿阶段: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年身高可猛增约25厘米,1至3岁期间每年也能稳定增长10至12厘米,是身体发育的“起步冲刺阶段”;进入青春期后,将迎来第二次生长高峰,男孩在此阶段平均可长高25至30厘米,女孩则能增长20至25厘米,完成身高的“最终冲刺”。“而在3岁后至青春期来临前的这段时间,属于身高稳定增长期,孩子每年身高增幅通常维持在5至7厘米,虽增速放缓,却是为青春期冲刺积蓄能量的关键阶段。”周伟说道。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下就需要引起家长的重视呢?周伟表示,首先看生长速度,若孩子每年身高增长低于稳定期或快速期的平均水平,需警惕生长迟缓;更关键的是参照权威标准——当孩子身高长期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儿童身高标准表的第3百分位线以下,意味着在100个同龄孩子中排名倒数3位,这类情况大概率属于矮小症,需家长高度重视。此外,青春期本应是身高“蹿一蹿”的关键期,若孩子未出现明显的生长加速,或加速增长的持续时间过短,也可能导致最终身高落后于同龄人。
“孩子的身高发育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日常营养、睡眠质量、运动习惯以及内分泌状态等,都会对身高产生直接影响。”周伟表示,部分矮小问题并非单纯的“发育慢”,可能由潜在疾病引发,比如生长激素缺乏等内分泌疾病、染色体异常,或是慢性疾病等,这类情况必须尽早通过医学检查明确病因,才能开展针对性干预。
除了身高问题,性发育异常同样需要警惕,其中性早熟是影响身高的“隐形杀手”。周伟解释,性早熟会导致孩子骨骼提前成熟,骨骺线过早闭合,直接缩短生长周期——虽然短期内可能出现身高“猛长”的假象,但骨骺线闭合后身高便停止增长,最终成年身高往往会低于正常发育的同龄人。医学上对性早熟的界定十分清晰:女孩在7.5周岁前出现乳房增大,或10周岁前迎来月经初潮;男孩在9周岁前出现睾丸增大,这些都是性早熟的典型信号,家长一旦发现需立即警惕。
针对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周伟给出了实用建议。“家长应养成定期监测孩子生长发育的习惯,不仅要关注身高、体重的数值变化,建议每3至6个月为孩子测量一次并做好记录,将数据绘制成生长曲线图,通过曲线趋势直观判断生长是否平稳。”同时,周伟还提醒家长,要细心观察孩子第二性征的发育情况,比如女孩乳房是否过早发育,男孩睾丸是否异常增大等。一旦发现孩子身高增长异常、生长曲线明显放缓,或出现性早熟迹象,务必尽早带孩子前往专业门诊就诊,医生将通过骨龄检测、激素水平测定等专业检查,精准判断孩子的生长发育状态,并制定科学的干预方案,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