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双手工棉鞋表达“感恩的心”

核心提示: “嗤——嗤——”在大定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舒缓的电视声与规律的拉线声交织在一起。

f9fe2379f4bfa56959eb81c513252b6b

图为蒋网网在“静心阁”内做棉鞋。

8e60810191320612c97c4609a1ae0260

图为免费赠送给困难老人的棉鞋。记者 王丹 陈晓玲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王丹 通讯员 石茹萍

“嗤——嗤——”在大定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内,舒缓的电视声与规律的拉线声交织在一起。家住海会新村的77岁老人蒋网网正低头专注着手里的活计,左手托着鞋底,右手引着针线,麻线穿过层层布料,发出踏实而绵长的声响。慢慢地,一双棉鞋的轮廓便清晰起来——这样的节奏,她已保持了多年。每一双出自她手的棉鞋,都不为售卖,而是专为社区里那些困难老人、残疾邻居准备的“感恩礼物”。

在养老服务中心的院子里,一张长桌上整齐摆放着四十多双棉拖鞋。红的、黑的、蓝的,素朴的鞋面里缝进了阳光般的暖意。这些,全是蒋网网一针一线缝制的。“这些年,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帮助——社区帮我解决生活困难,公益组织常来看望,邻居们也一直照顾我。这些点滴关怀,我都默默记在心里。我也想为那些比我更难的人尽一份心。”她的话语简单,却字字发自肺腑。而这双不停歇的手,背后是一段布满荆棘却始终向光而行的人生。

两岁时,一场脑膜炎让蒋网网留下了终身印记:身材比常人矮小,走路有些跛,背上还隆起一个“大包”。从小到大,异样的目光如影随形,她也一直未婚,如今仍是一个人生活。17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病倒,作为长姐的她毅然扛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那时候,奶奶在上海,会寄鞋回来,可路太远,上半年寄的鞋下半年才到,早就穿不了。”为了不让弟妹光脚,蒋网网对着奶奶寄来的鞋样“依葫芦画瓢”,慢慢摸索,竟也练出了一手做鞋的好手艺。

这门手艺,不仅陪伴她度过艰难岁月,更成为她回报社会的方式。起初,每当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上门看望、为她排忧解难,她都铭记在心,就想通过棉鞋表达感激。近些年,看到社区里还有更多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的人,她更想尽己所能,为他们送去一份温暖。至今,经她手制作并送出去的棉鞋至少有1000双了。

“别人帮我是一片心,我做鞋也是一片心。”怀着这份感恩,她购买布料、棉线和鞋底,将心意一针一线缝进鞋里。那些曾帮助过她的人以及社区里的困难老人、残疾邻居,常常会“意外”收到她亲手制作的合脚棉拖。蒋网网用最朴实的方式,传递着温暖与谢意。

独居的日子难免冷清,大定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成了蒋网网温暖的“第二个家”。每天早晨,她准时到这里,一边听着戏曲或电视剧,一边针线飞舞;中午在社区食堂吃饭,和工作人员、邻居聊聊天,生活过得充实而温暖。“我在这不孤单,听着戏、做着鞋,挺好。”蒋网网抬头笑起来时,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平和。她手中的针线仍在继续,下一双鞋,又将载着她的感恩与温度,被送到某个更需要帮助的残疾人或邻居手中。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