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外贸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9.7%
分别高于全省和镇江市平均增速13.3和15个百分点,新兴市场成亮点
本报讯 (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陈丹军) 今年前三季度,我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38.3亿元,同比增长19.7%。尽管增速较前8个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仍分别高于全省和镇江市平均增速13.3和15.0个百分点,展现出较强韧性。
数据显示,外贸增速呈现逐季回落态势。今年我市第一、二、三季度增速分别为20.7%、19.3%和19.1%,逐季下行趋势明显。其中,9月份单月进出口增速仅为14.7%,较8月大幅回落6.2个百分点,创下年内新低。这一变化趋势表明,当前外贸增长面临的压力正在加大。
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我市外贸进出口227.6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市外贸总值的95.5%,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加工贸易持续萎缩,进出口5.9亿元,同比下降9.6%,显示传统代工模式面临挑战。而保税物流尽管增速回落,仍保持135.5%的高速增长,成为外贸新增长点。在市场结构上,多元化战略成效显著。前三季度,我市与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增长。其中,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62.7亿元,同比增长23%;对中亚地区出口呈现爆发式增长,增速高达632.7%;对非洲增长23.6%,显示出新兴市场开拓取得积极进展。然而,主要传统市场表现分化,对东盟同比增长34.2%,对美国则同比下降13.7%,外部市场需求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经营主体看,民营企业继续担当外贸主力。前三季度,民企进出口153亿元,同比增长21.4%,高出全市整体增速1.7个百分点,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相比之下,外资企业进出口85.3亿元,同比增长16.6%,增速较前8月回落3.3个百分点,显示外资企业对市场前景趋于谨慎。
从出口商品来看,出口产品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机电产品承压,传统产业稳健。前三季度,我市出口前50类商品中,14类出现下降,多个重点产品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机电产品面临较大出口压力。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传统优势产品表现相对稳健。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虽然增速有所回落,但仍保持正增长,显示出较强的市场适应性。这种分化态势表明,丹阳出口产品结构正处于深度调整期。
从区域发展看,全市12个镇(区)中有11个实现出口增长,但增长动能普遍减弱。丹北、司徒、高新区等重点镇区增速分别回落2.7、1.1和2.7个百分点,皇塘、导墅、珥陵等地回落幅度更大,达到8.5、3.3和13.6个百分点。这一变化反映出外部环境变化对全域经济的影响正在加深。
当前增速放缓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据介绍,从外部环境看,全球市场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产业链重构加速等因素叠加,给丹阳外贸发展带来较大不确定性。从内部因素看,去年基数较高、部分产品市场需求阶段性饱和、企业库存调整等因素共同发挥作用。从产业结构看,丹阳传统优势产品面临转型升级压力,新兴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