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新村社区:“红色引擎”驱动老旧小区破茧蝶变

核心提示: 曾经外墙斑驳、管理缺位,如今面貌一新、井然有序。“现在不论是楼道口、单元楼前的空地,还是垃圾投放点、小区道路,到处都干净整洁、清清爽爽。我们走在小区里,心情舒畅多了。”居民汤红霞的感慨道出了教师新村小区近来的喜人变化。

本报记者 云莹 通讯员 云宣 史蓉

曾经外墙斑驳、管理缺位,如今面貌一新、井然有序。“现在不论是楼道口、单元楼前的空地,还是垃圾投放点、小区道路,到处都干净整洁、清清爽爽。我们走在小区里,心情舒畅多了。”居民汤红霞的感慨道出了教师新村小区近来的喜人变化。这个有着近3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激发居民自治活力,成功引入专业物业管理,实现了从“社区代管”到“居民共治”的蝶变。

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教师新村小区,长期处于无专业物业管理的状态,依赖“社区代管”模式。“社区代管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却因缺乏专业性难以满足居民期望。”教师新村社区工作人员坦言,这种模式让工作人员“疲于奔命”,却仍难令居民满意。2024年,云阳街道出资对教师新村小区14幢楼的外立面进行了彻底改造,提升了外在“颜值”。“面子”好看了,如何管好“里子”,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引入专业物业,成为破题的关键。

面对引入专业物业这一系统工程,教师新村社区党总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核心作用,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小区要引进物业,首先需要一个能代表居民意愿、有效沟通协调的业主委员会。”教师新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姜文娟说,社区党总支着力建强“红色业委会”,通过“居民推荐+个人自荐”,引导党员、退役军人、文体队伍带头人等参选,最终选举产生了党员占比高的业委会,筑牢了教师新村小区自治基础。同时,成立教师新村小区功能性党支部,吸纳业委会、社区“五老”中的党员等,成为小区治理的“指挥中枢”,确保党组织领导直抵治理末梢。

引入物业的关键在于赢得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为此,教师新村社区党总支和教师新村小区业委会通过三轮深入细致的民意调查与宣传动员,将实行市场化管理的居民同意率从最初的42%大幅提升至73.87%,为物业引进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社区还聚焦“一老一小”需求,拓展服务空间、举办文化活动、开设“爱心暑托班”等,以暖心服务换取群众信任,增强了居民缴纳物业费、维护美好家园的自觉性。

今年8月,教师新村小区物业管理项目完成了平台公开招标,教师新村社区指导业委会与中标物业公司积极进行对接工作。今年9月1日,镇江舒禾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顺利入驻,标志着教师新村小区告别“社区代管”,迈入了专业化、市场化管理新阶段。

物业入驻小区后,教师新村小区业委会主任马辉把前期收集到的居民意见建议反馈给物业工作人员,相关问题得到了及时高效的解决。“我们小区以前垃圾投放点又脏又乱,夏天苍蝇蚊子乱飞。情况反映给物业后,他们把每个垃圾投放点都彻底清理了一遍,每天安排保洁人员不间断地巡查,定期清洗垃圾桶,及时清理散落在外的垃圾,现在小区环境清爽多了。”马辉说道。

“来到教师新村后,我们第一件事就是做好垃圾清运和保洁工作。”教师新村小区物业经理孔国钧介绍,最初配备了7个人对小区进行全方位大扫除,现在日常安排3个保洁员进行常态化保洁。同时,配备了4个保安,做好小区巡逻、车辆停放管理等工作。“后期我们还将在大门处加装道闸,进一步做好人员及车辆进出小区的管理。”

专业保洁让环境持续优化,保安巡逻与设施维护让管理更加规范,居民感受到了“小区有人管、管得好”的安心。“我们住得更舒心了,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教师新村小区会越来越好。”居民戴宝凤说。

为巩固治理成效,更好地回应群众期盼,教师新村社区构建了党总支领导下的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位一体”联动机制,并定期召开小区治理联席会。截至目前,已通过联席会议解决居民反映问题42个,解决率达到93%,形成“共治共享”的良性循环。

在党建引擎的驱动下,教师新村小区焕发了新生,也给老旧小区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我们想以教师新村小区为试点,带动辖区内无物业小区进行区域整合,力争在一到两年内实现全域专业化物业管理,为更多居民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姜文娟说,社区将继续以精准服务回应居民需求,让老旧小区的生活更有温度。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