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江军
金秋时节,稻浪翻滚,田间地头稻香阵阵。走进位于高新区的江苏年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望无限的水稻长势坚挺、秆青籽黄,满眼皆是丰收在望的景象。公司负责人庄玉枫喜滋滋地告诉记者,今年将是个丰收年,基地的水稻长势普遍好于去年,预计亩均产量较去年有所提高。目前,公司的联合收割机、粮食烘干设备等大型农机已全部进行了检修保养和调试,基地的秋粮将于11月初全面进入收割期。
年丰农业是我市粮食规模化生产中最大的经营主体,共有水稻种植面积4000亩。今年,基地以提升水稻单产为目标,继续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绿色防控等技术,为水稻稳壮促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入夏以来,尽管遭遇持续高温干旱影响,但基地坚持强化科技管理,因地因苗做好肥水管理、“一喷多促”等防病虫促增产等各项田管工作,水稻长势稳健,呈现高产稳产态势。谈及今年的秋粮销售,庄玉枫说,今年新稻市场收购价格较为低迷,但她种植的这些优质糯稻采取的是“订单”生产模式,稻谷收获后全部由江苏恒顺股份有限公司下辖的恒顺米业公司按订单价格进行收购,可以说是未收先销,因此稻谷的销路不愁。
秋粮适时收获,农业机械是“主角”。庄玉枫说,基地的10多台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在机收中,切割、脱粒、秸秆粉碎一气呵成。“这么多水稻,要是放在以前大规模人工收割的话,至少要半个多月时间,如今这些现代‘铁牛’齐上阵,只要一周多时间就能颗粒归仓。”
在双合村顺良家庭农场的种植基地内,金黄的稻田成方连片,稻香扑鼻。农场主陈顺良正在库房内忙着对大型拖拉机、条播机等农机具进行调试。说起今年的秋粮生产,他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种植了800多亩水稻,有一半是早熟糯稻,从目前稻子的长势长相来看,增产是笃定了,预计烘干后的糯稻产量每亩超1300斤。另一半是南粳5055水稻,估计单产也不低。目前,我家的农场库房里的两台大型烘干设备已全部保养、调试完毕。一台烘干机械,每天能完成稻谷烘干32吨。”陈顺良表示,目前农场的秋收准备工作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天气晴好后,水稻机收大幕就将拉开,预计本月25日至28日农场的糯稻将进行大面积收割,11月10日至15日,将完成剩余的水稻南粳5055的抢收工作。
据了解,今年高新区水稻种植面积共有3.29余万亩。为全力以赴抓好“三秋”工作,确保秋粮颗粒归仓,自9月中旬以来,高新区从早从实从快争主动,相关部门及时协调组织收获机械,帮助种植大户与粮食购销企业和经纪人对接。截至目前,高新区已落实收割机110台,大中型拖拉机85台,旋耕施肥多功能条播机85台;粮食烘干设备64台,每批次烘干量可达1041吨。同时,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各村和种粮大户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抓实水稻后期田管工作和秋种小麦适期播种工作,多措并举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确保秋粮适时收割,将“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到手”。
“当前已进入‘三秋’生产的关键时期,目前秋收秋种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就绪。预计部分早熟品种的水稻收割将在10月25日拉开帷幕。”高新区农业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的“三秋”生产中,高新区一方面将稳步推进秋收工作,通过抓好机收减损助力秋粮颗粒归仓。另一方面坚持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理念,引导种粮大户按照市场化导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周年粮食高产高效的要求,着力推广优良品种,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大力种植适宜本地的优质多抗品种。强抓秋种进度,着力提高秋播质量,种足种好小麦油菜面积,努力压缩晚播小麦,确保全区小麦播种面积达到2.93余万亩。充分发挥农机农艺结合优势,努力提高机整地、机播种作业质量,力争适期适量、高质高效播种、施足基肥、沟系配套,主动抗逆应变,最大程度实现一播全苗和壮苗越冬,为明年夏粮丰收奠定良好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