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竹生
一头牵着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一头连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把两头都牵连起来,我花了半个多世纪,此时我才感觉到这是何等的机缘与荣幸,我的农历公历生日能与国家的两个重大纪念日紧密相连,完全重合。
1962年的秋天我出生在江南丹阳一个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东庄村。那是农历九月初三的静谧的黄昏时分。那个年代在农村,似乎还没有进入到公历年代,日月都是以农历记,农历九月初三也就被当成了9月3日,顺理成章地写在了我的出生登记栏里。对于这一些,或者是我哪一天出生的,小时候的我并不关注。我所关注的只是我的名字。
“就叫祝胜!”父亲是村里少有的识字人,给我起名时,就起了这个响亮的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有什么意义,小时候的我也是一概不知。
后来背着书包进入距离老家三四里地的大吴巷村吴家祠堂改建而成的学堂,喝了半瓶墨水,识得几百个字,每每看到课本上“祝胜”两个字,总觉得不够文雅,笔画嫌多。那时的我刚接触古诗词,迷上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竹子,便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地在作业本上把“祝胜”改成了“竹生”。老师批改作业时发现了,笑着问我缘由,我红着脸解释,我喜爱竹子。老师摸了摸我的头,默许了这个充满稚气的糊涂改动。这一擅改竟成了我的大名,和当年把农历九月初三当作公历9月3日的出生日期,写入了后来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也就是当时,农村人的户口登记姓名使用相对宽松,只要不是改姓,改名比较容易,基本上是悉听尊便。
没想到多年后我与大学同学的一次对话打开了有关我名字的尘封往事。
那是刚入大学的一次点名,念到我的名字“竹生”,我刚起身应答,身后就传来一阵低低的笑声。下课后,高高瘦瘦的男生韩松走到我面前,脸上带着坏坏的笑容:“同学,你叫竹生?是在竹林里出生的?”我愣了一下,随即也笑了,反问道:“我刚才听到你叫韩松,莫非也是在松树林里出生的?”玩笑归玩笑,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是啊,我要追根溯源,弄清楚我名字的来历。
暑假回家,我问大哥,大哥告诉我,我出生的那一天刚好是国庆节,父亲给你起“祝胜”这个名字,带有庆祝胜利的意思。
9月3日,10月1日?这两个日子有什么联系?大哥说,一个是农历九月初三,一个是公历10月1日,其实这是同一天。我似乎是听懂了,似乎也没有完全听懂。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形式正式确立9月3日为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201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家举行了盛大的“九三阅兵”。9月3日这个日子的意义愈发凸显,也让我真正开始一年有两次体会到生日的喜庆与激动。
202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国家再次举行“九三阅兵”,盛况空前,举世瞩目,亿万人民观看。看抗战老兵方阵经过天安门城楼,他们胸前的勋章在阳光下闪着光,像是在诉说着烽火岁月里不屈不挠的坚强的抗战精神;看先进的武器装备整齐列阵,气势磅礴地驶过,那是国家强大的底气,也是对先辈最好的告慰。此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挺直脊背,指尖轻轻抵紧,心中既有对历史的敬畏,更有身为中国人的骄傲。
那天我刚被阅兵式的震撼场景触动得热泪盈眶,此刻手机铃声就响了,我的QQ等社交媒体上给我发来短信,祝贺我的生日。看着盛大的阅兵,这气势,够不够隆重?想起这也是我默认的我的另一个生日,我心中百感交集——这份与国家同频的喜悦,何其幸运。
让我的默认更有底气,欢庆更为踏实,证明我名字本来寓意都是为了庆祝胜利,我翻出万年历——1962年10月1日,农历九月初三,确实是同一天。而且从1962年到如今,公历10月1日与农历九月初三重合的,仅有1962年和2019年两年。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我的农历公历两个生日无巧不巧地与国家的两个重大节日相重叠,这使我拥有了双倍的荣光。
到了10月1日,国庆的喜悦就会换一种热闹形式将我拥抱。街巷里飘扬的五星红旗,家家户户窗台上摆放鲜花,孩子们手里挥舞的小国旗,还有学校公园随处可见的“庆祝国庆”标语,连空气里都飘着热闹的气息。当广场上响起《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路人纷纷驻足跟唱,我也会跟着轻声哼唱,歌声里满是对祖国的热爱,也满是对新中国生日的珍视。比起9月3日的历史感庄重感责任感,10月1日的喜悦感更显热闹,更显振奋,全国人民都在为新中国庆生,我也在喜悦与欢庆之中为新中国为我自己庆生。
广场上升起五星红旗,舞台上响起《歌唱祖国》的旋律,我心中涌起一股巨大的自豪感,此时此刻已经完全体会到一年两庆的喜悦,多么自豪,多么骄傲,自己的生日沾了国家生日的荣光。
人家十岁时围着蛋糕许愿、二十岁时和朋友热闹聚会、三十岁时父母精心张罗庆贺,这些我都没有过;就连到了六十岁,很多人家认真对待隆重举办的六十岁生日宴,我都不以为然,没有举办。我自己从不给自己过生日,实在没有必要,确实不在乎这份个人与小家的热闹——在我心里,我已经拥有了与国家同庆、与全民同欢的生日,还有什么样的生日,能比这更隆重、更盛大呢?
两个生日,一个借此回望历史烽烟,提醒自己铭记历史、敬畏英雄;一个借此见证着祖国日益强大、繁荣昌盛。
少年时懵懂,年长时方知,名字有来义,值得永铭记。此时的我,已不是一叶扁舟,而是浩浩荡荡百舸千帆万楫中的奋楫者,在这时代长河中,与国同行,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