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剑
一九九三年秋,我怀揣着梦想与忐忑,踏入了吕叔湘中学的校门。那年我十七岁,作为一名从农村来的少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这座书香氤氲的校园。校门口“丹阳市中学”的匾额虽已斑驳,却自有一种庄重威严。青砖铺就的道路在脚下延伸,黛瓦覆盖的屋檐在秋阳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处处透着一股厚重而亲切的气息。
我们十个寄宿生同住一间宿舍,条件颇为艰苦。铁架床吱呀作响,仅容一人通过的过道,公共洗漱间里永远排着长队。夏日蚊虫肆虐,我们不得不挂起泛黄的蚊帐;冬日寒风刺骨,脸盆里的水常结薄冰。最难忘的是学校严格的管理制度——每天清晨五点半,哨声准时响起,我们揉着惺忪睡眼,在晨雾中列队跑步。这份坚持,不仅强健了我们的体魄,更铸就了我们坚韧的品格。作为农村孩子,我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足百元,食堂里那碗热气腾腾的肉丝泡饭,成了我记忆中最奢侈的美味。
高一高二时,我们在校园东侧的二层小楼上课。水泥窗框透着朴实,磨石地面光可鉴人。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顾锁朝先生总爱在午后阳光斜照时,为我们讲解鲁迅的犀利、朱自清的温润。他的板书工整如刻,声音温润如玉:“读书如品茶,要静心体会。”
高一的历史课是蒋云中老师的天地。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将历史人物和事件娓娓道来。记得他在讲解近代国际关系时,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要记住,‘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虽然现实,却道出了国际政治的实质。”这句教诲如同种子般深植我心,随着年岁增长,越发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历史真谛。高二时,政治老师陆纪明用严谨的逻辑为我们剖析社会现象,他常说:“明辨是非,方能立身处世。”
记忆中最鲜活的是一九九五年十月,母校七十周年校庆。那时我们刚升入高三,秋日的阳光格外明媚。全校师生齐聚操场,红旗招展,歌声震天。老教师们胸佩红花坐在主席台上,银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任校长陆廷华先生激动地回顾学校七十年风雨历程,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仰望飘扬的国旗,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高三时,我们搬进了新建的“更始楼”。这栋六层现代化教学楼矗立在校园最显眼处,白色瓷砖外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楼内教室宽敞明亮,崭新的桌椅排列整齐。我们高三(1)班位于六楼,从窗户望出去,不仅能看到整个校园的红瓦绿树,还能远眺丹阳城的轮廓。班主任司马耀庭老师的政治课总是充满激情,他善于用生动的案例阐释深奥的理论。“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孔读书”——这句镌刻在图书馆大门两侧的吕叔湘先生名言,成了他经常引用的座右铭。
图书馆是我最爱去的地方。我在那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红楼梦》的缠绵、《三国演义》的豪迈、《呐喊》的深刻,都深深吸引着我。每个周末,图书馆的阅览室里总是坐满了埋头苦读的学子。正是这些广泛的阅读,为我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学校很注重我们的全面发展,经常发放电影票鼓励我们观看优秀影片。记得在当时的丹阳“人民大会堂”看《东成西就》时,全场笑声不断;在人民电影院看《冒险王》时的惊险刺激让我们大开眼界。这些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课余生活,更拓宽了我们的视野。
课间时分,教室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姜华中的机智、杨彬的沉稳、陈伟的幽默、蒯晓丹的文采、束鹏的思辨、蒋小平的刻苦、吴梁洪的乐观、林燕的聪慧、韦仙荣的坚韧……每个人的特质都在日常相处中熠熠生辉。虽然如今大家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成就,但在我记忆中,他们永远是那个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的少年模样。
时光荏苒,转眼母校已迎来百年华诞。今年九月,坐落于高新区的新校区正式启用,迎来了新一届的学子。现代化的教学楼、智能化的教室、标准化的运动场,为母校的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回望百年征程,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不禁以《沁园春》一阕,寄托对母校的深切祝福:
《沁园春·贺母校百年华诞》
青砖书香,百年传承,杏坛春浓。
看新校巍然,窗明几净;英才云集,志远情钟。
立德树人,求真能贱,桃李芬芳遍宇中。
展宏图,恰同窗少年,气贯长虹。
忆昔黛瓦朦胧,恰七秩华诞秋正浓。
叹师恩如山,谆谆教诲;友情似海,切切由衷。
更始楼前,图书馆里,岁月鎏金映日红。
待来日,看丹阳名校,再建奇功。
这首词既成,犹觉意犹未尽。值此百年华诞,更想对母校道出心中的寄望:愿母校在新的百年征程中,继续秉持“立定脚跟处世,放开眼孔读书”的育人理念。让新一代学子既能在书斋中潜心求知,又能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既懂得蒋云中老师所授“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的现实智慧,更能珍惜同窗之间超越利益的真挚情谊。让青砖精神在新校园里薪火相传,培育出更多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