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陈培 文/摄
金秋时节,走进开发区胡桥村,只见拓宽改造后的水泥路平坦整洁,串联起错落有致的村庄,垃圾分类亭整齐排列,绿树繁花相映成趣,处处洋溢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气息。
胡桥村地处丘陵岗地,是一个纯农业村,共有22个自然村,总人口4200多人。全村以苗木、茶叶、水果等经济作物为主,自然环境得天独厚。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擦亮乡村振兴幸福底色,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胡桥村按照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立足特色的要求,选择胡桥新村和岗背自然村作为重点村进行规划打造,对照和美乡村“十有”标准,进一步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其他自然村则作为一般整治村,持续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因地制宜实施“小菜园”和村庄路灯亮化等建设。截至目前,胡桥村仅实施污水管网工程的投入就达380多万元,通过道路硬化、绿化,总长3公里的柏油马路已贯穿重点村庄。近几年来,在村集体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胡桥村“两委”还想方设法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投入力度,全村用于和美乡村建设的投入已超过了600多万元。在岗背、门楼下两个自然村前些年分别获评为江苏省卫生村庄和丹阳市美丽宜居村庄的基础上,今年3月,胡桥村荣获江苏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称号。
漫步在胡桥新村,一幢幢崭新的农家楼拔地而起,充满现代气息。500多米长的河道步道蜿蜒向前,护栏坚实美观,沿线景观带精心打造,搭配上高标准路灯,每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整个村庄璀璨夺目,宛如镶嵌在乡村大地上的明珠。75岁的村民周富娣感慨万千:“原来的河塘内杂草丛生,岸边也到处乱垦乱植,随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开展,这里修起了河边步道,绿化、美化和亮化同步实施,村庄环境越来越美了,我们住在这里比城里还舒服。特别是到了傍晚,大家或呼朋唤友或跟随家人,沿着河塘边步道散步休闲,到处是欢声笑语,这里已成为我们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乐园!”
走进胡桥新村村民王志二家,门前拓宽改造后的道路干净整洁,庭院宽敞明亮,让人心旷神怡。说起村庄整治带来的新变化,王志二喜上眉梢。“原来门前屋后都是各家各户种的小菜地,由于没有规划,杂乱无章,夏天杂草、蚊虫特别多。再加上经常有人家种菜时撒施未发酵的粪肥,房前屋后总散发着难闻的气味,不利于生态宜居环境。但现在好了,村委会通过补短板强基础,积极办好民生实事,道路硬化拓宽改造后不但蚊虫少了,环境也好了,空气格外清新了。”王志二说,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上半年,胡桥新村内原有道路得到了拓宽改造,还通上了污水管网,村庄变得整洁漂亮了。
而在岗背村,这个拥有一百多户人家的自然村,同样展现出别样的魅力。开阔的视野,让人心旷神怡。绿树掩映间,地处丘陵岗地深处的这个小村庄,仍完整保留着原生态之美。正在自家“小菜园”里忙碌的村民周腊妹指着屋旁嫩绿的大蒜、生菜和刚冒出头的小青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些‘小菜园’是用废弃砖瓦等材料垒起来的,既可变废为宝,又能让我们随时吃上新鲜的绿色蔬菜。房前屋后的小菜园不但美观,而且下雨天,地里的泥水也不会往外流了,清清爽爽的,种菜蛮方便的!”在村里一处利用村民破败房改造的便民停车场,则有效缓解了村内停车难题,受到村民的好评。
在胡桥村采访中,记者看到,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月考核公示栏、党员责任包户表、人居环境长效管理工作职责、激励细则、责任状内容以及村规民约等,均逐一上墙公示,接受广大村民监督。全村89个垃圾分类亭,除了标有红、黄、黑、绿四种颜色的垃圾桶用于垃圾分类外,且负责保洁的15位环卫工人都自制了一个小拖把,对所分工的区域及时进行卫生保洁。这已成了胡桥整个村庄环卫保洁人员的一个“标配”。保洁员沈和娣乐呵呵地对记者说:“每次垃圾按时清运后,我们会定时用拖把将垃圾桶拖一拖,并顺带把广告牌上的污渍洗一洗,连同垃圾箱周边卫生也彻底清理下,这些垃圾分类亭干净整洁美观了,自己看着也蛮舒服的!”
和美村庄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胡桥村坚持党建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构建起村组干部包村、党员包户的责任体系,同时将每季度的人居环境考核结果与年终评选村级文明户相挂钩。每月15日,是胡桥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日,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和志愿者、保洁员等按照整治目标,划定责任区域进行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通过“固定时间+全民参与+分类整治”的模式,打破了以往环境整治“零散化”“随意化”模式,掀起了持续深化人居环境整治,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热潮,为建设生态宜居美丽胡桥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的胡桥村,正以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壮大特色产业,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大步迈进。胡桥村党委书记夏梦兰表示,村“两委”将带领群众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持续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激发群众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的热情,不断绘就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