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印牧欣)昨天上午9点,云阳街道迈村村残疾人之家的辅助就业室内,残疾人马阳婷正和十几名伙伴们围坐在一起,专注地制作眼镜袋。对她而言,这不仅是每月能增加几百元收入的手工活,更是她走出家门、融入社会的一扇窗。
“每天八点到这儿,跳跳舞、做做手工、聊聊天,特别开心。”马阳婷笑着说。因为先天性营养不良,多年前,马阳婷逐渐丧失了行走能力,社交范围也迅速缩小。去年起,她来到这处残疾人之家,不仅交到了新朋友,还通过做手工得到了一定的收入。
不远处,20岁的袁钰正认真地进行折叠工序。作为一名智力残疾人,去年,袁钰从学校毕业后,曾一度需要家人奔波送至镇江市区参加辅助性就业,路途周折。如今,家门口的残疾人之家解决了她的大难题。“现在方便多了,我也能靠自己挣点钱了。”袁钰开心地表示。
一副小小的眼镜袋,连接着残疾人与外部世界。在残疾人之家,辅助性就业项目远不止于此。折叠月饼盒包装、装月饼、翻手套加工等,都是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劳动。“项目由我市残联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统一对接、分发,薪资按月及时发放。”迈村村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陈伟华介绍。
三年前,云阳街道和迈村村委会共同投资了230余万元,对原迈村村服务中心进行了升级改造,整合了居家养老、残疾人之家、社区医院三方面资源,形成了多平台融合的助残养老新模式。除了劳动的场所,残疾人之家还设有心理咨询室、康复训练室、法律救助站、技能培训室、文体活动区等,提供心理咨询、日间照料、康复服务、文体娱乐、法律援助等多功能融合服务,成为“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平台。
“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对残疾人来说,残疾人之家就是他们可以依靠、能够得到温暖的‘大家’。”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我市共有28家“残疾人之家”,正为426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也为274名精神、智力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打开了辅助性就业的大门,让他们通过劳动获得收益与尊严。
近年来,市残联密切关注残疾人切身需求,用实实在在的服务,织就了一张集就业、康复、教育、文体于一体的支持网络,让残疾人在“小家”之外,拥有一个更有温度、更有力量的“大家”。2024年,全市共为422名残疾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发放燃油补贴、教育补贴等各类补助近22万元;通过“筑梦空间”创业孵化基地、专场招聘、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辅助残疾人就业,全市新增就业残疾人301人。
接下来,市残联将继续科学合理布局全市“残疾人之家”,以提档升级的迈村“残疾人之家”为示范点,推动全市镇级综合性“残疾人之家”规范化建设,依托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嵌入式”建立1至2家残疾人服务点,对建在党群服务中心的村级运营较困难的“残疾人之家”进行科学改造,改设为残疾人服务点,推动全市“残疾人之家”和服务点更加科学化、常态化、规范化运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