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印牧欣
坐落在界牌镇政府西侧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又名中共(京沪)路北特委旧址。这里曾作为苏南地区重要的革命根据地,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同心、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探访这处旧址,在一张张图片和一页页文献中,重温那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走进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左手边两个房间里摆放着陈旧的八仙桌,上面陈列着马灯、竹编暖水瓶、民国茶碗等。再往里走,图文并茂的展厅先后呈现了“抗战烽火遍丹阳”“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为战略重心北移构筑丹北交通枢纽”“军民共筑血肉通道”等7个篇章,将这幅恢宏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关键阶段。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坚决执行党中央“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主力部队北上抗日。罗忠毅、廖海涛等将领率领留守江南的部队,以界牌为重要据点,带领三千余名官兵和地方武装,与日军展开顽强斗争。
同年秋天,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在界牌母子圩召开。丹北、澄西地区党政军领导干部齐聚于此,正式宣布成立中共(京沪)路北特委。该特委如同一枚钢钉,深深扎进敌后,统一领导武进、丹阳、镇江等五地的抗日工作,极大巩固了丹北抗日根据地。
这里不仅是指挥中枢,更是一条连接大江南北的“钢铁走廊”。通过这条秘密交通线,新四军输送人员、转运物资、传递情报,还成功掩护了刘少奇、陈毅等重要领导人安全转移。尽管日伪军屡次发动疯狂“扫荡”,却始终无法切断这条由军民血肉筑成的生命通道。
如今,该旧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不只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座精神丰碑。罗忠毅、廖海涛等烈士的英名,与丹阳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永远烙印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为更好挖掘与传承红色历史,去年3月起,界牌镇启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旧址修缮工程,以文物保护为基础,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优化周边环境,展陈红色事迹,实现文物保护和乡镇品质同步提升。
在旧址,我们触摸的不仅是沧桑砖瓦,更是一段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它提醒着我们,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源自无数先烈的英勇牺牲。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是对他们最好的致敬——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有回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