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理医疗以数字技术破局精神健康诊疗

本报记者 云莹 杨晨 通讯员 乔佳

 

抑郁症是人类社会常见的精神障碍,也是全球性的健康挑战。相关统计显示,全球抑郁症患者超3.3亿,我国约有9500万人深受其扰。然而,传统诊断依赖医生问诊和量表筛查,易导致误诊和漏诊。针对这一痛点,北京理工大学胡斌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人工智能抑郁评估与干预技术,创新性地将生理行为数字表征作为测量指标,使得直接用量化技术手段评估抑郁情绪成为现实。今年2月,该项目落地丹阳,成立欣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加速推进这项变革性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三分钟量化情绪:可穿戴脑电设备重塑抑郁诊疗新范式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的丹阳欣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场特殊的心理健康评测正在进行。只见用户头上戴着一条特制的发带和一副耳机,闭上眼睛,安静坐好。随着耳机送出的一组声学刺激,用户大脑内会出现脑电波快闪,各种情绪涌现其间。与此同时,与发带相连的电子屏上出现一道道高低起伏的波浪线,这是电极捕捉到的源于情绪相关大脑区域的脑电生理信号。紧接着,一份关于用户的心理健康评测报告出现在屏幕上,分别显示抑郁风险、焦虑风险的得分数值……

“这是我们团队研发的便携式三导联脑电图仪正在进行智能化心理健康评测。这款设备主要用于抑郁风险人群的快速精准筛查,目前已得到临床10000余例真实患者数据验证。”项目技术负责人、丹阳欣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董群喜介绍,胡斌带领团队多年来深耕精神健康智能量化领域,研制了一系列人工智能抑郁评测设备,便携式三导联脑电图仪正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产品,先后获得中国发明专利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项。

在前期实验中,研发团队揭示了抑郁症患者异于健康人群的脑电波特征向量,这为通过脑电波筛查抑郁风险人群提供了技术支撑。三导联脑电图仪读取用户的脑电波信息后,由人工智能技术实时对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匹配,最终得出评测结果。整个采集评测过程仅需3分钟,准确率能达到90%以上。不仅如此,这款设备还可用于抑郁症治疗方案的效能评估,为追踪抑郁症的疗效及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一条技术途径。此外,团队还研发了国内外首个非侵入便携式智能闭环迷走神经抑郁诊疗系统,不光能提供抑郁症智能化快速诊断,还能够提供实时的、智能的、非药物的干预。 “作为北京理工大学脑健康智能评估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产业化平台,欣理医疗专注精神健康领域数字化诊疗技术创新,构建智能评估干预系统解决方案。”董群喜说,团队依托北京理工大学的多学科领军、青年人才学术资源以及国家、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资源,体系化创新脑功能性疾病相关的变革性诊疗理论和方法,突破了脑健康早期诊疗技术瓶颈,在脑健康领域积极推动“症状描述型”传统医疗向“数据驱动型”精准医疗发展。“十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动技术迭代、数据积累,建立属于自己的技术和数据壁垒,在行业内形成领先优势。目前,我们所有产品的软硬件,包括传感器、算法、芯片等全部实现了国产自主研发。同时,核心技术团队已与国家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等头部医疗科研机构合作,采集相关数据,建立了更加精准的抑郁人群数据队列,进一步完善产品智能评估与干预功能。”

研发迭代的过程,不仅打磨了团队的技术特色,也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来自临床、社会大众对精神健康的需求。“我们已经建立‘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接下来也会持续拓展这个体系,不仅做技术突破,也做临床应用落地。围绕‘设备+服务+数据’三位一体的架构,打造出更加智能、高效的心理健康评估和干预系统,用科技手段让心理健康的识别和干预变得更早、更准,也更容易推广到更广泛的场景中。”董群喜说。

政策赋能+技术落地:“双向奔赴”打造脑健康产业高地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国民精神健康,出台了一系列脑机接口、智慧医疗先进政策,我市也大力培育脑机接口未来产业,积极探索创新精神健康技术产业“引进—扶持—孵化”模式,致力于打造脑健康产业高地。其中,市科技局围绕脑科学产业,通过高密度产学研对接,高强度服务支撑,精准对接脑科学创新要素、高效融合当地优势资源,为更多脑科学创新项目落地丹阳注入强劲动力;高新区打好“配合拳”,紧跟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为落地项目提供工作和生活便利,做到产业留人、服务留人、情怀留人。

历经十余年厚积薄发,在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等学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胡斌教授团队也把研发成果产业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在这个过程中,丹阳脑健康产业的浓厚发展氛围和政府的支持力度给团队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方面,丹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医院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政府在产品注册、临床试验、伦理审查、资金支持等方面都推出了具体举措,如创业陪跑计划、专项资金、飞地孵化器等,解决了很多企业“从技术到产品、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关键难题。

“丹阳在脑科学领域已经汇聚了多种平台资源,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研发环境和合作基础。这儿不仅有技术生态,更有政策温度,是我们非常看重的落地选择,让我们感受到强烈的发展信心。”董群喜说,搞研发是团队的强项,但办企业是新手上路,“好在丹阳市委市政府、丹阳市科技局、丹阳高新区都帮着我们出谋划策,提供办公场地免租优惠和孵化服务,辅助企业项目申报和创业竞赛等,有效减轻了初创阶段的成本压力,助力企业不断完善公司管理和发展。”

我市还在产业落地政策上给予了欣理医疗多方面倾斜,不仅在产品注册、临床资源对接等环节提供支持,也在渠道拓展、市场推广等销售环节给予帮助,推动企业更高效地联动了医疗机构和教育科研单位,显著提升了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率。目前,欣理医疗便携式三导联脑电图仪、迷走神经抑郁诊疗系统,已完成产品定型,市场反馈积极,正在申报医疗器械注册证,力争尽快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面向认知科学实验仪器需求,脑电-近红外采集仪、眼动仪和步态采集系统也在同步推进,产品研发和临床验证工作有序进行。

为更好地汇聚资源,推动精神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5月,由市科学技术局、高新区、丹阳欣理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了丹阳市欣理精神健康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集结了心理生理计算领域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博导胡斌教授,生物医学领域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博导张法教授,计算机听觉领域专家、北京理工大学博导钱昆教授等各类医工融合领域专家,将围绕“数据平台、培训认证、技术科普、标准制定”四大核心板块展开研究,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数据支撑、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标准化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未来,我们会继续坚持‘医疗科技向善’的理念,不断推动技术创新,将把前沿的脑科学技术真正转化为普惠大众的心理健康解决方案。正如‘欣理’之名所寓意的‘欣欣向荣、积极向上’,我们期望为用户提供正向、精准的心理健康服务。”董群喜希望欣理医疗在临床资源、产品准入、医保政策等方面能获得更多支持,也期待与科研机构、医院、企业及政策端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精神健康领域技术的临床验证、市场落地与广泛应用,“我们将努力成为精神健康数字化领域的引领者,为丹阳打造脑健康产业高地、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贡献力量。”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