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三位一体”研学游融铸红色基因、生命教育与文化传承

本报讯 (记者 曾丽萍 通讯员 孙国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暑假,我市研学游有了新内涵。日前,一场旨在融合红色教育、安全实训与文化传承的“茉莉花开·文艺播种——‘三位一体’研学游”在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启动。活动由纪念馆与“爱在飘扬”公益服务团联合主办,40名丹阳学子通过一天时间的沉浸式体验,在“行走的课堂”中感悟家国情怀、学习应急技能、增强文化自信,给他们的暑期生活赋予了特殊而厚重的成长意义。

当日上午8时,研学团第一站走进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这座承载上海战役记忆的建筑中,电报机、作战地图等600余件珍贵文物,悄然将学生们带回到1949年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在讲解员深情讲述中,陈毅、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运筹帷幄的智慧与解放军严明守纪的风范,深深感染了每一位学子。“以前只在课本里读到‘百万雄师过大江’,今天亲眼见到这些实物,才真正体会到那种震撼。”一位同学激动地说。

第二站,研学课程转向实用技能训练。在位于镇江市急救中心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镇江急救科教体验馆,专业医护人员借助人体模型,手把手教授学生心肺复苏术,细致讲解“黄金4分钟”救援要领。“按压深度5厘米,每分钟100次。”12岁的李同学在反复练习后,已能熟练完成整套流程。随后进行的消防演练环节同样“硬核”。现场,消防员模拟火场浓烟环境,组织逃生通道竞速、灭火器实操等高强度训练,全面锤炼学生们的应急反应与团队协作能力。“安全教育绝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现场相关负责人说,将急救与消防纳入研学必修课,就是要让青少年真正掌握自救互救的本领,为生命保驾护航。

行程的最后一站来到镇江醋文化博物馆。学生们跟随非遗传承人步入古法酿醋工坊,沉浸式体验糯米发酵、翻醅等传统工艺,并参与了陈醋品鉴。“一滴香醋竟要经历21道工序、至少180天的发酵。”一位学生惊叹道。

“这场研学就像一把钥匙,为孩子们同时打开了历史、技能与文化三扇大门。”学生家长王女士感慨道,随着暑期红色教育不断升温,越来越多家长关注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拓宽视野,更为青少年成长注入了持久而深厚的精神底蕴。”

“整个研学活动以‘红色铸魂+安全赋能+文化养心’为架构,突破传统研学的单一模式,构建起多维成长矩阵。”市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长姚丽娜表示,该馆将继续广泛联动社会资源,开发更多深度体验项目,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的学习和体验平台,推动我市研学教育向更高质量升级,形成“历史寻根、精神传承、实践育人”的红色教育新格局,让红色基因在步履间生根。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