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 凉

■ 孙福星

乘凉,既是躲避炎热的无奈之举,也是民间一种长期形成的习俗,更可称作一种文化现象。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从古至今在没有空调之前,人们都会在酷暑难忍的夏夜选择到室外乘凉。

夏天,太阳像燃烧的铜盾悬在天空,云彩被融化殆尽,天空透蓝如玻璃罩,折射出刺眼的白光。柏油马路被晒软,泥土干裂冒烟,河水热得发烫。水牛全身浸没在池塘中,只露出头喘息,鸟儿躲进树阴里不敢飞翔。蟋蟀像弹簧一样在滚烫的土块间跳跃,谷物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家乡那低矮的平房里犹如一个大蒸笼,热不可耐。只要天晴,家家户户都会到门外吃晚饭、乘凉。我父亲总会挑一担井水浇在饭桌旁,泼水到地面时立刻发出 “刺啦” 的蒸发声。二哥总会熏一堆麦芒当蚊香。我和妹妹一吃完晚饭,就会躺在春凳上,或睡在盆篮里,右手摇动扇子边驱蚊虫边乘凉。有时二哥还给我做口算数学题,妈妈则给我们讲童话故事。

宝金大叔家大门口是个大戏场,村上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聊聊家常,说说新闻。还有裴伯山叔叔或邻居陈汝林姐夫说大书,记忆犹新裴叔说的是《三国演义》,姐夫说的是《西游记》,他俩绘声绘色地表演,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听到热闹处,大家不约而同地拍手鼓掌,两个说书人会揖手致谢,村民也会自觉给他们倒茶或递烟。

那时候乘凉一般要待到半夜,温度降低后才回家睡觉,有的甚至就睡在外面过夜。自从分开立户后,我们在六月最热的时候,会把床搬到楼下,挂上蚊帐,半夜后再进屋睡觉。但有一次,天气特别热,我独自一人睡在门外春凳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把我吓得不轻。

大约深夜两点,万籁俱寂,我在春凳上侧了一下身,朦胧中似乎看到从东边张仙塘有一白点在缓缓走动,我半信半疑,随即坐起来,瞪大眼睛再瞧,顿时毛骨悚然,看见有一人身穿白衣、披头散发,左手挎着一只小篮,已走到我家门前的水泥场东南角。我吓得拔脚跑进屋,把门关起。但转念一想,世上真的有鬼吗?当时大嫂和我妈及侄儿侄女也敞门睡在楼下,如果这个人闯进大嫂家,她们不会被吓出精神病吧。于是我壮起胆,左手拿一根木棍,右手打起手电筒,胆战心惊地冲向水泥场,大喊一声 “谁?”不喊不要紧,一喊,这似鬼非鬼的人大哭起来,并且就地坐下,拿起棒槌手舞足蹈。我用手电一照,原来是东庄村的精神病患者,是我小学女同学,叫洪夕风。篮里还有几件衣服。她一边哭,一边嚷嚷着要到北京告状。怎么办?半夜三更谁碰上都会吓得不轻。为了避免意外,我把她送到村后大渠道上,指明方向,让她独自回家。回家后关照大嫂把门关上,防止她再折回捣乱。

改革开放后,村上张耀辉、陈金春两家率先购买了黑白电视机,村上人都相约到他们两家边乘凉边看电视,记得在陈金春家看的是《射雕英雄传》。他是在门外放电视的,电视机前黑压压坐了不少父老乡亲,一人一把扇子,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此部电视剧以南宋末年宋、金、蒙古三国纷争为背景,讲述了郭靖从蒙古草原少年成长为一代大侠的传奇故事。剧中通过郭靖与黄蓉的爱情、江湖恩怨及家国情怀的交织,展现了侠义精神和民族大义。郭靖的武艺让人羡慕不已,黄药师、周伯通、梅超风、欧阳锋等人的形象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时边看电视边乘凉是一波,也是最后一波乘凉高潮。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自从空调普及后,人们不用再到室外乘凉了。我常年居住常州,夏天,吃罢晚饭,打开电风扇观看电视,享受快乐。睡到床上,打开空调,凉快极了。但我时常会想起在家乡乘凉的情景,心中便会泛起深深的感恩之心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