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婚姻登记处工作人员正在忙碌着。记者 陈晓玲 王丹 摄
本报记者 陈晓玲 王丹 通讯员 王乾贵
今又七夕,这个承载着千年浪漫与深情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一个表达爱意、增进情感的浪漫日子。而谈到爱情,自然绕不开婚姻登记处。昨日,记者走进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记录下这里一天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上午8:50,婚登处刚开门,一对白发老夫妻便在女儿的搀扶与轮椅陪伴下缓缓走来。老先生一手轻推轮椅,一手不时帮老伴整理衣角,动作里全是岁月沉淀的温柔。轮椅上的老太太则有些腼腆,眼神却始终追着身旁的老伴。
“今天是父母结婚60周年纪念日,当年的结婚证早就被岁月磨没了,可他们一直记着‘钻石婚’这个日子,非要在今天补个证作纪念。”女儿笑着走到婚登处2号窗口说,父母都80多岁了,记性大不如前,却把“补结婚证”这件事刻在心上,今早天不亮就催着她出门。
看着老两口准备齐全的资料,工作人员尹志英熟练地核对、录入、打印,很快将崭新的结婚证递到他们手中。接过“新证”时,老先生颤巍巍地拉起老伴的手,二人相视一笑。“姑娘,你不知道,当年迎娶我那天,他紧张得手直抖, 60年了,现在还是这样。”听到老伴的调侃,老先生嘿嘿一乐,眼里是藏不住的光。
这一刻,老人的女儿终于明白父母是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致敬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我们也仿佛看见了细碎时光里两位老人闪闪发光的快乐。
然而,婚登处里的时间并非都是这般静好。“今天必须离婚。”一声激动的叫声随即打破了短暂的安静。只见一位女子手里攥着身份证和结婚证直奔1号窗口。工作人员钟楠注意到女子身上有伤痕,赶紧汇报领导。考虑到钟楠的男士身份,交流不便,尹志英便将这位女子请到咨询室安抚,可对方怎么都不愿意说出离婚原因,只是一味坚持要办理离婚。无奈之下,尹志英汇报领导后选择求助社区民警和婚姻家庭辅导师。直到多方轮流劝导,女子才说出真相:前一天和丈夫发生矛盾,丈夫动手打了她。
民警联系上这位女子的丈夫。起初,对方也不愿配合。民警对其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告知其家暴可能面临的法律后果,丈夫最终认错道歉,女子也同意先回家冷静一段时间。
这场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的风波,让一位工作人员感叹:两个人的世界里,有时候总要一个闹着、一个笑着,一个吵着、一个哄着。婚姻是一辈子的承诺,那些能够白头偕老的夫妻,都是将婚姻视为沉甸甸的责任。
也许是临近七夕节,这天来办理婚姻登记的人并不多。下午的时光在相对闲适中缓缓流淌,趁着这个空隙,工作人员开始提前为第二天的忙碌做准备——备齐七夕节登记所需的各类资料,并就节日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展开讨论和演练,确保每一对新人都能顺利领到结婚证。
忙碌的间隙,工作人员汪玲还和记者讲起一对让她哭笑不得的夫妻:“他们是我遇见过最‘折腾’的一对夫妻,前前后后来办理8次结婚离婚登记。”原来,这对夫妻一吵架就闹着来离婚,态度决绝,可过不了几个月甚至几周,又出现在复婚窗口。直到去年最后一次办理离婚后,汪玲再也没见过他们。
时间流转,快下班了。婚姻登记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群众办事,这里下午的上班时间提前半小时,下班时间也前移半小时。尹志英和钟楠开始收拾东西,可坐在3号窗口的汪玲却没离开岗位,桌上放着未收拾的登记表格,她还时不时地站起来向大门口望去。“半小时前接到个姑娘打来的电话,说未婚夫从外地赶过来办结婚登记,车子延误了,怕赶不上时间,但今天对他们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希望我们能等一等。”她一边整理资料,一边留意着门口的动静。
17:42,一对情侣气喘吁吁地跑进婚登处,“实在不好意思,让您等这么久。”小伙子连连道歉。汪玲却笑着摆摆手:“只要你们能如愿赶在今天领了证,我多等一会儿没关系。”熟练地办完手续,看着两人拿着结婚证雀跃离去的背影,汪玲才开始收拾东西。
这份“多等一会儿”的耐心,或许就是每一位婚姻登记员对每段婚姻期许的温柔成全。
一天在忙碌与等待中渐渐落下帷幕,但婚姻登记处的故事永远不会结束。这个被称为“人生驿站”的地方,每一份证书背后,都藏着不同的情感故事与生活重量。记者从婚登处了解到,2024年,这里共办理婚姻登记5325次,其中结婚登记2822对、离婚登记1563对,补领结婚证810对、补领离婚证130对。而“520”“521”等特殊日子的结婚登记热更具意义——2024年这两天登记191对,今年增至276对,既凸显年轻人对仪式感的追求,也透露出特定时刻婚姻意愿的升温。
夕阳透过婚登处的窗户,柔和地洒在整理好的档案上,光阴仿佛在这一刻变得缓慢而庄重。那些静静叠放的纸张,不仅记录着一段段爱情的启程与坚守,更承载着普通人最真挚的承诺与盼望。记者的这一天结束了,但婚登处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