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这些传统习俗你可知?

本报记者 贺丽华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今天是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自古以来,七夕节就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浪漫传说,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相传人间牛郎与天上织女相爱,可惜被王母娘娘所阻拦,分隔在银河两岸,二人只有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除了“鹊桥会”,还有哪些传统习俗呢?

据《物源》载:“楚怀王初置七夕。”七夕节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而在西汉刘向《淮南子》、东汉应劭《风俗通》里,也都有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记载。到了三国时期,七夕风俗已经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南北朝(梁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七月初七日,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日,各家女子用彩线穿七根针,以示七巧。”

在古代,七夕是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有诸多传统习俗,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资深会员吴志阳介绍,时至今日,这些习俗有些已经逐渐消失,但也有部分被人们延续了下来。在丹阳,至今仍有部分家庭传承着在七夕节这一天宰杀公鸡、包“七素”馄饨的习俗。其中,杀公鸡是为了第二天早上没有鸡报晓,好让牛郎和织女多相会、多厮守;用豇豆、茄子、青豆、韭菜、南瓜、冬瓜、鸡蛋包“七素”馄饨,则有“乞巧”的寓意。包馄饨时,大人们会在众多馄饨里包一个带钱币的、一个带线的和一个带枣的,下锅煮熟后,随意分捞给孩子们吃。吃到带钱币的寓意将来有钱、富裕;吃到带线的,寓意孩子聪明、心灵手巧;吃到带枣的,则寓意孩子早婚,能延续香火。

吴志阳回忆道,在他小时候,每年七夕节这一天,他的爷爷都会带着他和姐姐到司徒镇西麻村吃馄饨。“西麻村是我市西门片区为数不多的传承了七夕节杀公鸡、吃馄饨习俗的村庄,当时我的两个姑妈都嫁在这个村,所以我每年都能‘品尝’到七夕的快乐,很有口福。”吴志阳告诉记者,如今西麻村仍有近半家庭,尤其是有老人的家庭,会在这一天把子女及孙辈叫回来吃馄饨。此外,过去在七夕节这天晚上,还会有很多“怀春”的少男少女去南瓜地里或者黄瓜棚下听牛郎和织女说“悄悄话”,想借浪漫节日的氛围多和心爱的人约会。

如今,七夕节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心爱的人出去吃顿饭、看场电影,或者互赠礼物,成了当代人过七夕节的首选。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