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百日,两位村民搜集家乡英烈事迹寄追思——
一场特别的“红色记忆展”
图为王铁牛老人向围观村民讲述英烈故事。记者 马骏 摄
“孙瑞荣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共地下党员,被敌特发现逮捕后,在牢狱里受尽了敌人的酷刑,却始终没有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就义。”“王万顺在1938年成了一名光荣的新四军战士,和侵华日军作战,参军第二年不幸牺牲,牺牲那会儿才25岁,那是多好的年纪啊。”“王可芳可了不得,曾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最后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牺牲了。”……昨日上午,在丹北镇尧巷村的文体广场上,69岁的王铁牛和76岁的杭东良在他们布置的“红色记忆展”前向围观的村民介绍着英雄们的故事。
一根二十余米的细绳上,悬挂着十多张白底黑字的“大字报”:孙瑞荣、李金和、王可芳、吴南南、王瑞春……一个名字,一名战士,他们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战,为保家卫国而战,他们都来自这个了不起的乡村。
今年69岁的王铁牛退休前是镇江市新四军研究会成员,也是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成员。他与同村76岁的老人杭东良算得上是这方面的同道。“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去王铁牛老人家里借书。他说,想趁着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契机,举办一个红色文化展,搜集我们尧巷村所有革命战士的材料,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战争,将这些展示给村民,让大家永远记住他们。”杭东良说,听闻王铁牛的想法,二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做这件事。
但两位老人很快发现,寻找英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关的档案里有一些记载,但我们怕有遗漏,所以得实地调查一番。”王铁牛说,“尧巷村有好几个自然村,每天清晨傍晚,趁着日头不大的时候,我俩就一路步行去走访。到一个村就去寻找年纪大的村民,寻找英烈的消息。”
两位老人没有想到,这一找就是三个多月,“我们俩从五月份找到八月份,每找到一位就去查询,核实情况,惊喜的是,我们还找到了几位此前不为人知的本村英雄儿女。”
“八一”建军节那天,两位老人早早地来到村里的文体广场,在广场一角的宣传板前拉上绳,夹上英雄事迹“大字报”,办起了展。
“这些天,一到傍晚,原本出门散步、健身的村民都会到此围观,了解这些英雄的事迹。”来参观的村民一拨接着一拨,王铁牛和杭东良在一旁一遍又一遍为大家阅读介绍,并一一回答村民的问题,让英雄的生平事迹家喻户晓,“我们觉得,这件事很有意义。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我们想要通过这样一场红色文化展,让村民们铭记历史,也铭记英烈,尤其是让年轻人从中汲取力量,自强不息,不忘先辈的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