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皇村筑牢粮食丰产丰收“耕”基

核心提示: 连日来,在延陵镇东皇村一望无垠的麦田内,一架农用无人机在村农机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的操控下,于麦田上空开展“一喷三防”作业,打响了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

小田变大田 粮田成沃田

东皇村筑牢粮食丰产丰收“耕”基

本报讯 (记者 须俊 通讯员 晓丽) 眼下,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连日来,在延陵镇东皇村一望无垠的麦田内,一架农用无人机在村农机合作社专业技术人员的操控下,于麦田上空开展“一喷三防”作业,打响了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总体战。望着绿油油的小麦基地内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的高标准农田格局,当地百姓告诉记者:“小田变大田,良田成沃田,这得益于东皇村‘两委’科学施策、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成果,筑牢了全村粮食丰产丰收的根基。”

东皇村地处半丘陵区,地形复杂,地块小而又分散,粮食产量一直不高。为方便经营管理,提高土地收益,从2009年开始,东皇村持续做好土地复垦文章。“我们找准两个‘靠山’,一方面向上争取政府支持,通过乡镇牵线搭桥,与国土部门、农业专家建立合作关系,科学推进土地复垦、坑塘复垦和土地平整,系统完成土地整治,降低三级翻水难度,改善土壤耕作层厚度,有效提升生态保育区土壤质量。另一方面向下广泛争取村民群众理解配合,党员上门宣传土地复垦政策,挨家挨户做通思想工作,破除‘一亩三分地’保守思想,保证全村土地整治工作齐头并进、联亩成片。”东皇村党总支书记束和平说,从2010年起,通过10多年的努力,全村可耕种土地从原来的3700亩增加到目前的5600多亩,不仅创造了大型农业机械作业的有利条件,也大大提升了粮食种植的效益。

对接科研单位,推进粮田土壤改良,是东皇村推进高标准农田提质增效的关键之举。为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这几年,东皇村立足生态保育区,在镇江“亚夫团队工作室”和镇江市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将河道、沟塘污泥与秸秆混合制成有机肥,通过休耕轮作、撒施有机肥、机械深耕深翻等措施,完成了3000多亩农田的土壤改良,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有效提高了农田肥力。

“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基础工程,也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束和平表示,肥沃的土壤、优良的生态,为粮食高产稳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正常年景下,东皇村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了4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稳定在650公斤至750公斤之间。2024年,在各地秋熟水稻生产遭遇特殊气候普遍减产的情况下,该村合作社种植的水稻新品沪软一号仍保持稳产高产势头,稻谷订单价格每斤卖到1.6元。

责任编辑:周娜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