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小麦穗期病虫防控 护航夏粮丰收

核心提示: 当前,我市大面积小麦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也是穗期多种病虫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根据各项因素分析,今年小麦穗期病虫整体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特别是小麦赤霉病存在偏重以上发生的风险,蚜虫的发生量也是近十年来同期最高。

今年小麦赤霉病存在偏重以上发生的风险,蚜虫发生量也是近十年来同期最高——

做好小麦穗期病虫防控 护航夏粮丰收

6c60c1cde409e108a5fa9623d972f44e

图为市植保站技术人员在小麦田间查看穗期病虫发生情况。通讯员 素娣 摄

本报记者 须俊 通讯员 素娣

当前,我市大面积小麦将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也是穗期多种病虫发生危害的关键时期。根据各项因素分析,今年小麦穗期病虫整体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特别是小麦赤霉病存在偏重以上发生的风险,蚜虫的发生量也是近十年来同期最高。市农业农村局专家指出,小麦赤霉病是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不仅严重威胁小麦产量,而且病菌产生的毒素污染麦粒,降低小麦品质,影响粮价和种植效益。为此,各地要强化宣传发动和分类指导,全力做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工作,保障夏粮产量和品质安全。

小麦赤霉病,预测有偏重以上流行风险

据市植保站4月7日调查,我市小麦田间的菌源量满足了赤霉病流行的菌源条件,4月中下旬稻桩子囊孢子将进入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有利于病菌侵染。植保专家说,赤霉病作为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扬花期遇雨有利病菌侵入,灌浆期遇雨有利病害扩展,乳熟期至成熟期遇阴雨也会导致毒素积累。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份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预计4月中下旬有3个降雨过程,分别为4月14~15日、4月21~22日、4月27~30日,天气条件有利病菌侵染和蔓延。

同时,小麦易感生育期长也有利于赤霉病侵染。去年小麦晚播比例大,播期拉得长,且播后遇干旱天气,小麦出苗迟,而且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未出现有效降水,导致小麦生育期较上年晚3~5天;当前小麦苗情复杂,生育进程不整齐,品种、田块间小麦抽穗扬花期差异大。据栽培部门预测,小麦生育进度差异大,2024年11月1日~15日播种的田块,预计4月7日~18日齐穗;11月16日~30日播种的田块,预计4月18日~28日齐穗;12月1日~12月15日播种的田块,预计4月29日之后齐穗。田块之间抽穗期相差超过20天,而且同一田块,抽穗期也相差7~10天,增加了穗期遇雨和病菌侵染的机率。预计今年我市小麦赤霉病存在偏重以上流行风险。

另外,小麦品种抗性普遍不强。我市种植的小麦品种虽然以镇麦15、镇麦18、扬麦34、扬麦33等中抗以上品种为主,但这些品种对赤霉病仍没有绝对的抗性,而且还有约10%的面积种植的是中感及感病品种,在重发年份仍会造成明显危害,易感染危害。

麦田蚜虫总体发生量,是近十年来同期最高的一年

除了赤霉病外,小麦田间其他病虫也不容忽视。尽管今年我市小麦苗情总体偏弱偏晚,但仍有部分田块长势旺,田间郁蔽度高,通风透光性差,有利于白粉病、锈病等发生。特别是条锈病一旦发生,扩散非常迅速,能在短时间内造成全田扩散,导致植株早衰,降低千粒重,严重影响产量。植保专家结合气象条件等因素分析,预计小麦白粉病中等偏轻发生,小麦锈病偏轻发生。

纹枯病方面,前期以晴好天气为主的气象条件虽不利于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但播种量居高不下,部分早播田块群体密度偏高,今年小麦纹枯病见病早于去年但晚于常年,群体大的田块病情扩散较快。据植保站近期调查,田块之间发病不平衡性大,平均病株率4%。预计今年小麦纹枯病总体为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开春以来以晴好天气为主,温度偏高,气候偏干旱,比较有利于蚜虫发生。从田间调查情况看,我市麦田蚜虫总体发生量是近十年来同期最高的一年。由于蚜虫繁殖速度快,随着气温升高,一旦气候条件适宜,蚜量将快速增长,暴发危害,预计为中等至偏重发生程度。

扬花一块、防治一块,立足两次防治不动摇

小麦赤霉病防控成效事关小麦品质安全、产量安全和农民增收。市农业农村局要求各地要从稳粮保供的高度出发,突出“主动出击、预防为主、统筹兼顾、药肥混喷”的防控策略,坚持“适期防治、见花打药”的防控要点,生育期不整齐的田块做到“两次防治不动摇”,以赤霉病、蚜虫为主攻对象,兼治白粉病、锈病、纹枯病等其它病虫,全力打好以赤霉病为主的小麦穗期病虫防控攻坚战。所有小麦田,要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首次用药时间必须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达5~10%左右,即见花打药),第一次药后5~7天开展第二次防治,做到“见花就打,盛花再打,遇雨补打”。

如何选用好防治配方?植保站专家提出,我市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有三种配方,一是480克/升氰烯·戊唑醇50毫升+430克/升戊唑醇10毫升;二是200克/升氟唑菌酰羟胺50~65毫升+40%环丙唑醇15~18毫升;三是40%丙硫菌唑·戊唑醇40~50毫升。建议第一次防治选用配方一或配方二,第二次防治选用配方三,同时必须在上述药剂中加入吡蚜酮或呋虫胺等药剂防治蚜虫;为防早衰,可在上述配方中加入芸苔素内酯、芸苔素甾醇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叶面水溶肥混合喷雾。以上配方可每亩兑水20~30公斤用机动弥雾机、静电喷雾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细雾;若使用植保无人机施药,应保证每亩用水量不少于2.5公斤,注意添加飞防助剂防漂移、抗蒸发,并进行“扫边”作业,提高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需要提醒农户的是,防治时要用足药量和水量,药后6小时内遇雨,要及时进行补治。在小麦穗期病虫防治时,建议不要使用多菌灵单剂,第二次防治时不建议使用吡唑醚菌酯、嘧菌酯等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若小麦扬花期预报有雨,要抢雨前、雨隙用药,不要错过防治适期。穗蚜发生重的田块,总体防治结束后,要根据田间残留虫量做好复查补治工作。不得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农药,用药后做好农药包装废弃物的回收,保护生态环境。用药时田间操作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注意用药安全。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