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骨质疏松 助力肌骨健康

核心提示: 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

本报讯(记者 溢真 通讯员 陈浩)每年的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10月11日发布了2023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强肌健骨,防治骨松”,呼吁各界共同关注肌肉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密切关系,更好应对骨质疏松带来的危害。而今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更契合我国人群的健康骨骼领域的知识和话题,更有针对性地助力公众骨骼健康。

如何快速自测骨松风险?市中医院骨科医生潘天明表示,当人感到肌肉无力、爬楼困难、提东西没有劲头的时候,应当意识到肌肉和骨骼的流失,提倡40岁以后开始骨密度筛查,及时了解骨骼健康状况。

调查显示,骨质疏松和骨量减少人群的步速明显低于正常群体,步速测试同样可用于肌少症和跌倒风险的筛查与评估。如果步速等于或低于0.8米/秒,建议进行肌肉量和骨密度的检查。

更为简便的方法是测量小腿腿围,小腿最粗处腿围小于33厘米,或者用双手食指和拇指环抱小腿最粗处,如能够抱住,则提示存在肌少症风险,建议进行肌肉量和骨密度的检查。

有钱难买老来“瘦肉”

那么生活中大家该如何做才更有利于骨骼健康呢?市中医院专家表示,饮食方面可增加钙的补充,同时搭配摄入有助于钙吸收的维生素D。适当运动也有利于促进骨形成,增加骨量。

镇江市临床营养专委会委员、丹阳市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马淑芳提醒老年朋友,肌少症增加老人跌倒、骨质疏松、骨折和死亡风险。不要越老越追求苗条,相对于“有钱难买老来瘦”,更应该倡导“有钱难买老来‘瘦肉’”。马淑芳给出了肌少症营养管理的建议:在合理摄入蛋白质方面,建议每一公斤体重摄入1.2克至1.5克蛋白质,并均衡分配在三餐之中。例如,早晚各一盒牛奶;1到2个鸡蛋;3至4两瘦肉(红肉1两,加去皮鸡鸭肉2至3两或鱼肉3两);豆腐1到2两,以及运动后补充适量蛋白粉等。

同时,还应注意适量补充钙、维生素D、Omega-3脂肪酸、抗氧化营养素等。

牢记防跌倒“12字口诀”

市中医院医生表示,跌倒是老年人发生创伤性骨折的主要原因。希望大家能记住防跌倒的12字口诀:要锻炼、要服老、要适老、早治疗。

要锻炼,即任何时候开始防跌倒的锻炼都不晚,可以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进行金鸡独立、提踵、坐站、八段锦、弹力带练习等。

要服老,即接受增龄导致身体机能退化的现实,接受使用必要的适老辅具。同时,早晨起床、起身、站立,走路、上车等动作一定要“慢一点儿”。

要适老,即建议有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必要的适老化改造,包括灯光适宜、地面平整防滑、安装扶手、通道顺畅等。

早治疗,即老年人应积极治疗骨骼肌肉疾病、眼部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前庭功能疾患等,如发生跌倒,无论受伤与否都要及时告知家人或医生。

四类人群,建议骨密度检查

哪些人群需要做骨密度检查?市中医院医生介绍,建议以下人群,需要进行骨密度检查:

1.65岁以上的女性、70岁以上的男性至少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作为基线,在专科医生处就诊后根据结果决定治疗与否,后期根据情况安排复查。

2.绝经后至65岁之间的女性、50岁至70岁之间的男性,有一个以上骨折的危险因素,尤其是有骨质疏松症状,都需要做骨密度检查。这些症状包括:在活动、弯腰、负重之后,出现腰背疼痛不适,休息后缓解的;身高比年轻的时候降低了3厘米以上,或出现了驼背、活动能力下降,比如觉得腿没有劲,爬楼上不去等情况。

3.50岁以上发生了任何原因所致的骨折。

4.不到上述年龄,但患有容易引起低骨量或骨丢失的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影响消化吸收的疾病、肾脏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或服用易引起低骨量或骨丢失的药物。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