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装满纪念章的铁皮盒

核心提示: 68年前,在将盒子里的油用完后,沈炳荣便将他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纪念章全放了进去,收在床头柜里,时时睹物思人,直到现在。

本报记者  马骏

fee42eb

图为沈炳荣展示他用来收藏纪念章的铁皮盒。

815f6df2c6ab

左图为沈炳荣在抗美援朝时期获得的纪念章。

记者  马骏  摄

这是一个仅有手掌大小的圆柱形铁皮盒,盖子上的字迹早已被层层铁锈覆盖,所幸背面锃亮,凸起的字印表明盖子上写着的是:“保革油”。68年前,在将盒子里的油用完后,沈炳荣便将他在朝鲜战场上获得的纪念章全放了进去,收在床头柜里,时时睹物思人,直到现在。

“当时,因为患了关节炎,我从朝鲜回到国内养伤,这盒油是我在医院买的,用来缓解身上冻疮的疼痛。”今年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沈炳荣曾是一名炮兵,于1951年8月入朝,在朝鲜战争结束后继续留在朝鲜,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后因患上严重的风湿性关节炎,沈炳荣于1955年1月回国养伤。

“这一枚是抗美援朝纪念章,这是‘和平万岁’纪念章,那是抗美援朝银质三等功奖章……”打开布满铁锈的盒子,沈炳荣将纪念章一一拿出,纪念章与纪念章之间,都垫着一张对折了几次的纸巾,这是沈炳荣所能想到最好的保存方法。虽然小心呵护,但毕竟过去了近七十年,这些纪念章终究被锈斑包裹。沈炳荣很少和他的孩子们说起抗美援朝的往事,也没想过让孩子们以他为荣。他觉得,那些牺牲的才是英雄,他并不算什么。可大半辈子过去了,沈炳荣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这一盒纪念章,从不让别人去碰。

沈炳荣记得,刚入朝时,他所在的部队是一个新兵师,被补充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战斗打得很艰难,部队伤亡很大。没过多久,第20军回国休整。沈炳荣与他所在的炮兵团没有回国,而是被划归到了第23军。

“我在炮兵部队是三炮手,负责装填炮弹。一枚炮弹几十斤重,不是所有人都能胜任这个战斗岗位的。”沈炳荣回忆道,“当时,一个连有4门122毫米口径的榴弹炮,一个团有近50门大炮,这可是一股强大的战力。”与冲锋的步兵战士不同,炮兵往往位置靠后,沈炳荣说,他所在的连队是幸运的,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人员伤亡,但这并不意味着炮兵是安全的,“一旦被美军锁定位置,一个炮兵阵地上的人和炮都很难幸免。可以说,炮兵,不是生,就是死。”

最让沈炳荣印象深刻的便是停战协议签订前那一仗。“那是签订停战协议前的一个月,我所在的部队来到高约100多米的330.3高地,准备发起反攻。”那时,22岁的沈炳荣已经成为连队的通信班班长。沈炳荣说,为了这一仗,部队已经准备了半年时间。与之前的战斗不同,这一次,志愿军准备了大量的物资和弹药,沈炳荣所在的连队也早已将重炮隐蔽地设置在了该高地的坑道中。“那时候,大家士气高涨,都抱着必胜的信念。”沈炳荣说,“战士们都知道,只有打赢了,把敌人打疼了,才能迎来真正的和平。”

方位,阵地代号,打多少发炮弹……这些信息全都由上级通过电话通知给沈炳荣,之后,沈炳荣再通过电话告知阵地上的炮兵。但沈炳荣的工作却绝非上传下达这么简单。“敌人也有重炮,而且大多是240毫米口径的重炮,比我们的炮威力大得多,此外,还有飞机轰炸。”沈炳荣说,炮兵阵地虽然藏得好,很难受到攻击,但电话线却经常被炸断。

沈炳荣记得,有一回他奉命抢修电话线,刚一露头,敌人的炮弹就在附近不断爆炸。同行老兵让他快隐蔽,但就在这时,沈炳荣在坑道中摸到了线。于是,他冒着敌人炮火,顺着线一路走走停停,最终摸到了断掉的线头,赶紧接了上去。电话通了后,我军炮兵很快打过来击退了敌人。提到这次经历,他说,那时他的想法很简单,“无论生死,一定要完成任务。”

在那些日子里,沈炳荣和他的战友白天在坑道里躲避轰炸,晚上出击,双方打得有来有回,形成了拉锯战。“仗打到那个份上,拼的不再是装备,更多的是战斗意志层面的较量。”沈炳荣说,当停战的消息传来,大家都很激动,“很多人朝着祖国的方向喊着,‘祖国母亲,我在这里,我们打赢了!’”

沈炳荣手里攥着铁皮盒,又小心翼翼地将纪念章一一放了进去,“当年我们连队的战友中,有的来自东北,有的来自云南,有的来自贵州,五湖四海。我经常会想起和他们一起在朝鲜战斗的岁月。那些牺牲了的战友,是真正的英雄,我很怀念他们。”

责任编辑:万韵菲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