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骏
随着各中小学期末考试陆续结束,孩子们最喜欢的暑假就要开始了。而不少家长也早早地为孩子报名各种暑期培训班。一些家长表示,自“双减”政策落地后,孩子们迎来了没有学科类培训的暑假,可以根据兴趣挑选艺体类的培训班,但这笔暑期培训班的花销让不少家长感到“吃力”。
“暑假来了,得给孩子多报几个培训班才行。”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不少。“一方面,孩子放假,我们家长得上班,各类培训班既能教孩子又能带孩子,自然成为首选;另一方面,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这学那,自家的孩子不能落后了。”一位家长道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
“绘画850元,篮球800元,围棋1400元,游泳800元……这仅仅是半个多月的培训班费用,过完整个假期,得花多少钱啊。”期末考试还没进行,市民王女士便给上小学三年级的孩子报了好几个暑期培训班。王女士觉得,丰富的培训班不仅大大减少了孩子在家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还能培养兴趣爱好。但王女士发现,这笔花销可不少,“我现在给孩子报的培训班都是按课时计算的,细算一下,几个培训班十五六天的价格就超过5000元,后续还得继续报其他的。”
和王女士一样感受到培训班消费压力的还有市民李先生。“我和孩子的妈妈平时都要上班,家里的老人也没法带孩子,只能给孩子多报一些培训班了。”李先生告诉记者,他除了给孩子报了类似于托管的暑期班,还报了舞蹈班。这样李先生觉得还不够,想再报个乐器班。“孩子这会小,学东西快。在报班之前,我和孩子商量过,孩子说都感兴趣。可我就怕报了班之后孩子又不感兴趣,学不下去了,那钱就打水漂了。要知道,这些培训班可都不便宜啊。”李先生说。
“教育不能怕花钱”,这是不少家长信奉的一句话。在兴趣培养的路上,家长们尽力而为,但结果并不一定满意。“培养兴趣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毅力。在这期间,孩子和家长都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所以选择时一定要让孩子明白坚持的重要性。”有学校老师在受访时表示,报兴趣班首先得遵循孩子身体的发育规律,其次得依据孩子的兴趣和天赋。如果孩子不是真正喜欢,那么暑假的学习锻炼就会成为孩子的负担,也会成为亲子矛盾的一大根源。这样的兴趣学习,也会耽误孩子真正兴趣和天赋的发展,这可能是对孩子更大的损失。不少老师在受访时认为,兴趣班不能乱报,家长要注意孩子是否适合这个项目,还要注意在合适的时间让孩子开始学习,这样才能真正为孩子的成长助力。
业内人士提醒,暑假是各类艺体类培训的消费旺季,容易产生消费纠纷。家长在选择培训机构时,首先要注意所报机构是否经教育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机构审批;培训的地点、范围、内容是否与登记的信息相符;培训老师有无教师资格证或其他相关资质证书;教学场地是否存在场地简陋、教具不全、安全隐患等问题。其次是应理性判断商家发布的宣传信息,可通过咨询亲朋好友或老学员等方式,多渠道了解培训机构的办学水平和社会信誉等情况,切勿冲动报名交费。此外,要在交费前对培训班的课时数、教学时间、班级人数、收费项目、退费标准及培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临时加收费、更换老师、搬离原址等情况进行详细约定,并签订书面合同。交费后要及时索要票据,保存好相关合同、招生广告等资料,以便发生消费纠纷时作为维权的证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