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农民培训造就更多“田秀才”

核心提示: “谢谢领导给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我将继承发扬好这一份荣耀,当好农民朋友的‘领头雁’,带领大家不断前行。”日前,我市召开2022年镇江市第三届“十佳”农民及入围选手座谈会,为获奖的4名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拿到证书和奖杯后的汤磊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发出了上述感慨。

激发人才振兴内生动力 引导培育更多“新农人”

高素质农民培训造就更多“田秀才”

本报记者 姚磊 通讯员 黄婉熙 陈煊

“谢谢领导给我们的关心和支持,我将继承发扬好这一份荣耀,当好农民朋友的‘领头雁’,带领大家不断前行。”日前,我市召开2022年镇江市第三届“十佳”农民及入围选手座谈会,为获奖的4名选手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杯,拿到证书和奖杯后的汤磊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发出了上述感慨。

鼓励和培养“十佳”农民,是我市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素质农民作为农业先进生产力代表,既是乡村人才队伍的重要成分,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中流砥柱。近年来,我市按照省、镇江市统一部署,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高素质农民,让越来越多的“庄稼汉”走出“一亩三分地”,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充电”,打造了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去年全年,我们共开办培训班十期,共有1209名农民走入课堂接受职业培训,其中20人获评优秀学员,其中不乏汤磊等新农人的身影。”市农业农村局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负责人张敏华告诉记者,为了把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完成好,我市在前期专门成立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领导小组,各镇(区、街道)落实专人负责农民培训工作,并根据省农业农村厅、省财政厅的要求,立足实际,制定了《2022年丹阳市高素质农民培训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各镇、村的培训目标、内容,以可操作性强的方案提高执行力度,确保培训工作的有序开展。

根据多年实践可知,大多数农民由于自身种植经验足够丰富,更倾向于在科研院校的专家身上汲取丰富的理论知识。而小部分年轻农民则更需要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对此,我市积极整合教育资源,选择省内各科研院校以及农业相关单位的教授、专家作为主要讲师和理论授课老师,选择乡镇一线农技人员作为实践观摩的指导老师,既打通了农民与省内专家交流的渠道,又侧重总结发现实际生产技术,达到精准培训的效果。

得益于培训的科学规范和资金的保障到位,近年来,我市培育出的高素质农民活跃度高、黏性大、主观求知欲强,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农业技术,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目前登记在册的家庭农场有499个,其中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超100个。这些家庭农场90%由高素质农民主导,和农业推广部门联系紧密,为乡村振兴提供了较强的人才助力。

张敏华表示,高素质农民培训取得斐然的成绩固然可喜,但目前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农民老龄化趋势明显,学历教育水平偏低。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近几年来,越来越多城市人才和曾经走出农村的“能人”带着资金、技术抱团下乡返乡,而下乡创业人才扎根浅、留住难,是亟须改善的问题。

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作为农村农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将积极发挥职能使命,把提质增效作为农民教育培训一项重要战略性要求和服务农村人才振兴的头号任务加以贯彻落实。“接下来,我们将从加强团队能力培训、强化精准培育入手,积极引导培育‘新农人’,增加新生力量占比,试水农民培育新模式,深挖农民培育潜力,为新形势下提高农民培训成效奠定人才基础。”张敏华说。

责任编辑:吴淋淋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