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玲梅在家门前唱啷当。
图为陈玲梅唱啷当所使用的器具。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只要你家有白粥汤、大麦粥汤、面条汤,来一口,我就唱啷当……”右手打竹板,左手敲竹鼓,在位于延陵镇文德巷的家中,今年76岁的啷当艺人陈玲梅拿起了曾经“吃饭”的家什,在敲敲打打的节奏中,啷当小曲张口便来。
丹阳啷当为丹阳地方曲种。又名瞽词,全称“瞽目啷当”,俗称“啷当说唱”。19世纪末,丹阳便有“黄秧下田谷进仓,麦场头里笃啷当”的习俗。啷当以丹阳方言为依托,曲调朴实优美,地方色彩浓厚。啷当演唱是以说唱形式出现,以唱为主。
一曲未罢,一曲又起。陈玲梅说,啷当曲很简单,不同的曲目都有着相似的曲调,只要填词押韵就能唱。陈玲梅又说,啷当曲不简单,一曲便能使人欢乐,一曲也能使人伤悲。
微微闭目,陈玲梅提起嗓子唱着,也将过往的那段辛酸岁月娓娓道来。
“那时候,啷当艺人绝大多数都是视障人士。我们一家都是视障人士,在我小的时候,父母为了讨生活,只能走村串巷唱啷当,只为讨一口吃的。”陈玲梅举了举手中的竹板和竹鼓,“这就是我母亲当年唱啷当时用的,后来传给了我。”
在陈玲梅的记忆中,初学啷当,母亲念一句,她跟着学一句,学不会,母亲就会拿棍棒惩戒。长大一些后,陈玲梅明白了母亲的苦心,“在那个年代,作为一名视障人士,除了唱啷当,几乎没有任何谋生的手艺可学。不学,就会挨饿。”
陈玲梅记得,那时候,她总是和其他视障人士相约外出唱啷当,一出家门就是几个月,走到哪就唱到哪,“一群视障人士结伴而行,走村串巷唱啷当。但因为唱功等多种原因,并非每个人都能顺利讨到主人家的饭食。有的人吃饱了,便能休息一会儿;有的人饿着肚子,就只得接着唱。唱得嗓子受不了,就用干腌菜泡水喝,喝几口再唱。”
在一众啷当艺人中,陈玲梅算是佼佼者。“啷当曲里包含了很多民间传说故事,也有很多科普知识,我从小就爱听这些,后来也总爱唱。”陈玲梅说,“唱啷当曲,入门时只有一些‘念词’可学,帮助初学者掌握基础的啷当调,而现成的经典曲本并不多。能否把啷当唱好,得看啷当艺人对于词的创作是否出彩。”陈玲梅虽不认得字,却总在心里默默钻研,多年来创作出了很多啷当作品。
对陈玲梅来说,啷当早已不仅是她谋生的手艺,一个爱好,更是她极为看重的一项事业。“你看我们‘打春’时所用的锣板和春锣,锣板标准长度为173厘米,春锣标准重1斤4两,这都是有讲究的。所以说,啷当也是有着很多严格规矩的。”陈玲梅郑重地说。
据了解,丹阳啷当项目于2009年6月份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二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该项目传承人陈玲梅于2014年2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四批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的陈玲梅早已不必为了生计走村串巷唱啷当,“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像我这样的视障人士每月都有生活补贴,足够过日子了,再也不必为了生计担心。啷当艺人结伴在村口演唱的情景再也不会看到了。”
这些年,陈玲梅唱得越来越少了。一年中仅有的几次演唱都是一身华服,受邀演出。然而,陈玲梅却对啷当的传承心怀忧虑。“在过去那段艰苦岁月里,对我们这些视障人士来说,唱啷当,成为啷当艺人,也就有了生计。而对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啷当曾是他们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给他们增添了生活中为数不多的色彩。”陈玲梅说,“可现在,啷当似乎没有了必要,也不再被需要了。”
当啷当曲响起,一幕幕过往岁月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那是一代人曾经的生活场景。板声、锣声,配合着啷当曲,时快时慢,每一下都击打在心头,漾起记忆的涟漪,让人唏嘘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