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有一种情感与生俱来,没有条件,绵绵不断,这就是母爱。在母亲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近三位“妈妈”,倾听她们的故事。她们中有刚生下孩子不久的“新手妈妈”,有用耐心和爱心温暖了孤残儿童的“福利院妈妈”,有忍受思念之苦做坚强后盾的“军人妈妈”。在她们身上,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作为母亲所散发出的温暖和细腻,更能感受到女性的坚强。正如那句话所说——“你当温柔,且有力量”。
“王莉妈妈”的称呼让她骄傲
本报记者 陈晓玲
图为王莉陪孩子玩耍。 记者 陈晓玲 摄
“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这句话是10日上午市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王莉接受采访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47岁的王莉,在这个岗位上坚持了9年,累计照顾了20多名孤残儿童,成为孩子们共同的“王莉妈妈”,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爱的赞歌。
2014年,38岁的王莉进入市儿童福利院工作。虽然之前一直从事护士工作,自认为见惯了各种病人和生老病死,但进门第一眼,福利院内孩子的情况还是让她震惊了——这里的孩子都是孤儿、弃婴,大多患有各类疾病,而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护理这些孩子并帮助他们进行康复训练,有时候还要帮忙喂饭、换洗尿布等。
但王莉没有退缩,在同事的帮助下,不管是给孩子喂饭、穿衣还是帮忙大小便,她任劳任怨,从没喊过一声苦。她逐渐沉下心来,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温暖着每一个孩子。
“福利院的孩子是社会上最无助、最特殊的弱势群体,所以我要更好地照顾他们。”王莉说。
刚开始,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大多体弱多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唇裂腭裂、脑瘫、癫痫等。王莉每天都会帮忙给孩子们洗澡、换衣服、整理床铺,定时喂饭喂奶更换尿布,为他们进行抚触按摩,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给需要特殊护理的儿童进行坐、爬、站、走等大动作训练,以及自理能力训练。
这些工作说起来平淡无奇,但实际做起来并不简单,因为这里的孩子大多是残疾儿童,许多孩子不会走、不会站,护理难度和劳动强度非常大。
“我没觉得自己有多高尚,因为我在这里工作,我就是他们的妈妈。”“王莉妈妈”是福利院的孩子们对她的称呼,这让她很骄傲。
说起9年来照顾孤残儿童的感受,王莉说,自己不能完全让他们的身体变好,但可以花更多时间陪伴他们,让孩子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从这些孩子身上,我感受到了快乐、爱和感恩,更体会到了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在王莉的养护工作中,患有唐氏综合征的天天(化名)让她记忆深刻。天天6岁了还不会说话,她就根据所学知识对他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刚开始孩子听不懂,经过她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有一天,孩子突然叫了一声“妈妈”,“当时我激动得都流下了眼泪,觉得自己付出再多都是值得的。”此外,唇腭裂的乐乐(化名)也让她很是牵挂。乐乐智力发育正常但缺乏自信心,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一天,爱心人士来看望,他们想和乐乐一起拍照做游戏,可他躲在王莉的身后就是不去。王莉悄悄地问他:“怎么啦?”乐乐说:“我是不是很丑?他们会不会不喜欢我?”
听着孩子委屈的话语,看着孩子自卑的眼神,王莉心里很是酸楚。为此,王莉运用倾听、共情等专业技巧,与他建立信任关系,对他的需求进行评估,帮助他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认识自己的优点,鼓励他去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王莉对孩子们的付出,孩子都是懂的,他们也会用独特的方式回报她。
“王莉妈妈,这是我用彩泥做的花,送给你,因为你最漂亮!”在接受采访时,今年6岁的妮妮(化名)兴冲冲地跑了过来,将手工制作的花递到了王莉手中。“像这样的小礼物,我经常收到,有画作、贺卡、信件、拥抱……孩子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内心所想,比起我对孩子们的照顾,他们回馈给我的爱意更多。”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在“王莉妈妈”眼里,这些孩子都是自己的心肝宝贝。面对孩子们亲切的呼唤和幸福的微笑,王莉心里甜甜的、暖暖的。“我是这些孩子的妈妈,孩子们需要我,我们就是一家人。”王莉说到了,也做到了。
一首歌中饱含的爱与牵挂
本报记者 贺丽华 通讯员 丁玲
“最近实在太忙了,分享一首歌吧,虽然性别不对。”母亲节来临,作为军人母亲的陈丽霞收到了远在福建的儿子发来的一首歌,歌名叫《是女儿是妈妈》。无需过多的话语,她从一句句歌词中,便明白了儿子想要对她表达的情感。陈丽霞觉得这就是最好的节日礼物.
今年49岁的陈丽霞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工具厂。自2017年儿子考入成都一所军校,到如今在部队服役,她跟儿子聚少离多的状况已持续6年。
“这首歌引起了我的共鸣,很好地诠释了母亲与孩子之间割舍不下的牵挂,我反复听了很多遍,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陈丽霞说,儿子在军校读书的4年里,每年只有春节才回一次家。大学毕业后,他仅在家待了一天,便启程赶往福建,正式踏入军营开始新的生活。
这两年来,陈丽霞跟儿子主要是通过微信发消息联系,每隔两个星期,有时候甚至是一个月,才打一通电话。
由于儿子的工作内容需要保密,所以两人聊的多是一些生活上的琐事,比如前不久儿子分享了自己和战友出去聚餐的照片,还说自己长得更结实了等。每次陈丽霞都听得津津有味,但儿子很忙,经常在微信上只发两三条信息就“消失”了。
与普通人相比,作为军人母亲,虽然多了一份思念和牵挂,但陈丽霞觉得自己也比别人多了一份自豪和荣耀,“儿子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我觉得很自豪。而从儿子平时的话语中,我也能感觉到他目前的状态充满了斗志和激情,他上次休假回家还非常自豪地跟我说自己要当一辈子军人。”
谈及儿子踏上从军之路,陈丽霞说,这是全家人一致的选择。首先,这是儿子一直以来的理想。“我的爷爷是一名老红军,儿子自小与他十分亲厚,从小耳濡目染,对军人充满敬意和崇拜,心中早就种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而对陈丽霞来说,她希望儿子能够在部队得到锻炼和成长,有好体格的同时,也有好品格和坚强的意志,“无论儿子将来是留在部队,还是转业,我觉得这些品质都有助于他成为一个有责任和担当的人。”
这些年,儿子的变化陈丽霞也是看在眼里,“比如家里明明有汽车,但儿子每次回家外出都坚持步行或骑自行车,即使淋雨也不在乎;夏天时,即使温度再高,他在家也从来不开空调……他说,即便回到家,也要时刻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不能因为环境变得舒适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我虽然很心疼,但同时也很高兴,我的儿子长大了。”
一位新手妈妈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帅莹 高静
图为刘琪开心地抱着女儿。 记者 帅莹 高静 摄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成为母亲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5月14日是母亲节,在市妇幼保健院的产科病房里,新手妈妈们正满怀期待地等待着节日的到来。
“你试着用左胳膊托着宝宝的脑袋,护住她的脊椎,右手托着她的屁股,轻轻地抱起来……”8日下午,记者来到市妇幼保健院时,产妇刘琪正跟着护士学习如何正确地抱宝宝。
刘琪是一位“90后”妈妈,一周前,她顺利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初为人母,她说自己一下子有点蒙,心理上也有些微妙的变化。“宝宝太小了,我完全不敢用力,生怕弄疼了她,到现在还没能熟练掌握抱孩子的技巧。”刘琪说,虽然在怀孕期间看了很多育儿的书籍,但等到真正实践起来才发现,一个简单的抱娃动作都成了一个难题。此外,到底以何种姿势喂奶、如何哄宝宝睡觉、怎么给宝宝换尿不湿等,这些问题都让她手足无措。
除了这一系列“辛苦”的事,刘琪坦言,自己收获更多的是幸福。“我经常久久地凝视这个小家伙,轻轻抚摸着她的脸蛋,柔声和她说话,有时候听到我的声音,她会做出一些反应,这个过程真的很奇妙。”刘琪告诉记者,宝宝对妈妈有本能的依赖,让她逐渐适应了角色的变化,意识到自己真正成了一名母亲。
谈及要如何庆祝自己成为母亲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刘琪笑着说,“不用庆祝了,我已经有了最好的‘礼物’。”说到对孩子将来的期望,刘琪表示,虽然在怀孕时有过很多构想,希望宝宝是聪明的、好看的,但是现在看着孩子可爱的小模样,觉得只要她能健康快乐地长大就好,“早点对我说一句‘妈妈节日快乐’!”
刘琪说,以前自己总嫌妈妈整天唠唠叨叨个没完,什么事情都要管,因此自己偶尔还会有一些抱怨,而当自己成为母亲后,才真正理解当妈妈的不易,“术后下床疼、走路疼、涨奶疼、刀口疼,睡不安稳、饮食受限、情绪起伏,这些不适只有母亲一个人能切身感受到。”从“妈妈的女儿”转变成“女儿的妈妈”,这样的经历让刘琪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和无私,也更加感激自己的母亲,“养儿方知父母恩,如今我对那句常挂在嘴边的‘妈妈辛苦了’也有了新的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