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工匠蒋钧: 刀笔生花,方寸间“雕刻”大千世界

核心提示: 在一枚小小的印章上,一尊菩萨像栩栩如生,两篇佛经密写在侧,文字微小而规整,让人忍不住仔细端详,想要一探究竟,可终究难解其意。这是非遗传承人蒋钧的一件微雕作品。

上图为蒋钧正在进行微雕。

左图为蒋钧展示微雕作品。

记者 马骏 摄

本报记者 马骏

在一枚小小的印章上,一尊菩萨像栩栩如生,两篇佛经密写在侧,文字微小而规整,让人忍不住仔细端详,想要一探究竟,可终究难解其意。这是非遗传承人蒋钧的一件微雕作品。

在人民大桥下的沿街商铺里,有一间安静的工作室,这是微雕工匠蒋钧工作的地方。每天早上,他都会按时坐到工作台前,在显微镜下,开始一天的创作。小小的工作室里,各种艺术品让人啧啧称奇,但有些艺术品却不易被察觉,它们巧夺天工,吹影镂尘,不经意间,人们很容易将它们忽略。细细看来方才恍然大悟,方寸之间,飘逸的书法、优美的诗句、生动的表情和可爱的生灵跃然于各类器物之上,它的名字叫做“微雕”。

微雕,全称微型雕刻,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艺术形式,刻画时全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创作原料小如牙片甚至细如发丝,作品颇有“微中藏世界,极致读华章”的妙趣。微雕作品一般是凸出来的,富立体感,其作品内容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看清,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在蒋钧看来,这一“绝技”的“绝”在于“微”。“我师父认为,真正的微雕得在1平方毫米的面积里雕刻9个字,这才算得上‘微’,否则只能称之为‘小’而已。”蒋钧说,“你看这印章的一面,大约8平方厘米,要写上几百个字,还都是繁体字,写错一笔一划都不行,甚至用力轻重都得一致,不能有深有浅。”在蒋钧的工作室里,微雕作品繁多,挂饰、印章、玉牌……都被刻画以微小文字,少则数十字,多则数百字。“字体小如芥籽,笔画细若秋毫”,毫厘之间尽显大千世界。

从选材、打磨到涂底色、打格子,再到雕刻、上色、封蜡……微雕创作工序繁多,但雕刻过程却讲究一气呵成。“三根手指捏住一把刀,就这运刀所需的指力就得练上三年五载。”蒋钧说,“雕刻过程更是要屏气凝神,提一口气,连着刻下五六个字,再换口气。完成一幅作品后,三根手指仍紧紧在一起,需要揉按一阵之后,手指才能恢复如常。”

“我第一次接触微雕是1985年。我在当时的无锡金笔笔厂看到几个人正在笔杆上进行微雕创作,看似微小又复杂的花纹,不一会儿就被雕刻出来,我被这种技艺深深迷住了。”蒋钧说,自那以后,他开始买材料自制雕刻刀、工夹量具、划线游标卡尺等开始学雕刻。1997年,蒋钧自主创业,主要制作葡萄酒热缩帽商标压顶模等。在蒋钧的记忆中,那时候,各个品牌的徽标不一,全都需要微雕创作,那是他进行微雕创作的起点。2014年,蒋钧到外地拜师学艺,开始做更精细化的微雕训练,还为此专门买了显微镜,刻的最小的字只有0.3毫米大小。

多年来,蒋钧以刀为笔,在方寸之间雕刻大千世界,作品涉及各种石材、竹片和蜜蜡等诗赋经文微雕。

2018年9月,微雕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蒋钧则为代表性传承人。

蒋钧是一个多面手,玉雕、牙雕……无不可雕;浮雕、阴雕……众雕皆擅。但他说,无论什么雕、雕什么,都是心雕。“微雕创作需要一定的书法和绘画功底,但最需要的是静心。”蒋钧说。

把作品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全心沉浸、与心融合、用心感悟是蒋钧的微雕“心经”。从电镀厂的毛头小伙,到如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微雕代表性传承人,并在业内形成影响,靠的就是这“心经”。工作时,“毫厘之间起舞,方寸可为乾坤”,那种心中有天地的状态,总会使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

微雕是一门难度极大、较为罕见的艺术,自古涉足者甚少,而成就大、影响广的人尤其少,像蒋钧这样技艺娴熟的微雕工匠更是屈指可数。为传承微雕艺术,蒋钧积极参加各类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微雕艺术大众普及教育,经常走进学校,致力于微雕的传承、传播工作,努力培养优秀的传承人,使微雕技艺后继有人。

一把刻刀,雕刻人生奇观。在传统艺术不断受到冲击的今天,这些宝贵的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和困难,纵然时常感到无奈,可蒋钧依旧对微雕很痴迷,和其他匠人们一样,依旧在坚持着本心,艰难地在传承这条路上前行着。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