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高欣 通讯员 眭思维)4月26日是“全国疟疾日”。据悉,疟疾俗称“打摆子”“冷热病”,目前高发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在我国则主要流行于云南、海南等省份,其带来的危害不可忽视。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中医师吴红梅,了解疟疾的相关防治知识。
据吴医生介绍,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由按蚊传播的寄生虫病,在我国属于乙类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还将疟疾列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寄生虫病之一。”她表示,疟疾的典型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周期性规律发作。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恶性疟患者可出现昏迷、重度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肺水肿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症、循环衰竭甚至休克、代谢性酸中毒死亡。“疟疾患者一定要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保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吴医生说。
吴医生告诉记者,以前江苏地区的疟疾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每年7月~9月属于疟疾高发期,因为这个时期的蚊子比较多,疟疾传播几率更高。”但如今,疟疾得到有效控制后,其季节性逐渐减弱,“目前江苏地区的疟疾多为输入性疟疾,每年春节前大量外出劳务人员返乡时期,疟疾病例易出现明显增多的情况。”
疟疾应该如何预防?吴医生表示,最有效的方法是防止蚊子叮咬,“尤其是夏季,市民可以使用蚊帐,合理喷洒灭蚊剂,消除积水,根除蚊子滋生场所,户外工作者可穿长袖长裤,使用好防蚊剂及防蚊设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