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克服孩子“不开心”

核心提示: 教育部曾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本报讯(记者 唐菀滢 通讯员 尹璐)教育部曾对全国政协《关于进一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进行了答复,其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记者日前从市青少年成长指导中心了解到,近年来,包括抑郁症在内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呈逐年增高态势,如何守护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也是全社会都应关注的问题。

市精神病防治院科主任、精神科主治医师薛晔说,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中学生,这个年龄段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更容易在学业负担繁重目标过高、沉迷手机游戏网络、交友恋爱受挫等问题上产生抑郁情绪。有的青少年虽没有出现轻生念头,但临床上时常出现了青少年的自伤行为。“心理筛查、做好青少年心理档案固然重要,平时我们更要做的是预防青少年这种不良情绪的蔓延!”薛晔介绍,国家卫健委在《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提出“倾听一刻钟,运动一小时”行动:即促进学生每天与同学、家人有效沟通交流15分钟;引导学生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运动。这首先表明,家长要主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关系,这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以及正确的婚恋观等。家长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探讨一些问题,孩子遇到不开心,就能通过温馨平等的家庭氛围及时化解,孩子还能充分发挥潜能,逐渐形成健康的自我,遇到困难才会多一份战胜的勇气和力量。

此外,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对改善神经递质紊乱或提升多巴胺分泌会有帮助,因此运动和医疗相结合也是提倡的方向。薛晔说,全社会为青少年科普更多的心理知识,对于学校和家庭而言,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提高家长和老师的识别能力。学校要配备好心理老师,并与家长做好沟通,抑郁不是矫情、软弱、抗压能力差,老师和家长应该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苗头。

责任编辑:王琳

本网首发

丹阳视觉

丹阳热点